破口小朋友?美國「兒童COVID疫苗」的必要與辯證

聯合新聞網 賴勁文
美國成人施打疫苗相對直觀,然而對於12歲以下的兒童來說,情況更為複雜。因為他們還...

如今,Delta新冠病毒已擴散到歐美及亞洲各地。即使以色列已普遍施打輝瑞疫苗,但近期確診人數也不斷攀升,在進一步追蹤後也發現Delta占了多數;美國的佛奇博士也宣稱,Delta將會在數個禮拜內成為美國境內的主流病毒株。Delta席捲全球,該如何對抗如此強勢的變異株,我們仍舊得仰賴疫苗。不只成人,如何讓年紀更小的族群也加入群體免疫的防衛陣線,也是格外重要的環節。

2020年7月,輝瑞與BioNTech開始臨床三期試驗,涵蓋近3,000名12至18歲間的受試者。2021年3月,輝瑞與BioNTech也展開全面施行臨床試驗,探究6個月至11歲大的孩童是否也能在施打疫苗後,產生對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反應。來到5月,美國食藥署已允許12歲以上的青年接種輝瑞疫苗。隨著時間推演,近期在成人接種率將近及格邊緣的美國的新興話題,是他們的下一代對於Delta變異株的反應和疫苗施打的必要性。

以筆者旅居的加州為例,今年6月15日解封以來,許多人已經脫下口罩,一如往常地在室內和室外與親友交際。經過科學驗證的疫苗讓接種者獲得足夠的免疫力,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和住院案例明顯下降,部分科學家樂觀地認為,透過疫苗的普及,可以將控制新冠疫情到如同季節流感的等級。不過,許多家長對於給孩子施打疫苗仍保持觀望態度,這也將影響疫苗保護網的效力。

由於美國食藥署的批准,成人的施打相對直觀,然而對於12歲以下的兒童來說,情況更為複雜。因為他們還沒有資格接種疫苗,卻夾在已接種的成人和病毒仍在流竄的環境中。隨著Delta變異株的傳播,家長們的焦慮浮現在各種平台,這邊也就現有的訊息和各位分享。

6月19日,東倫敦用於大規模施打疫苗的足球場館外,反疫苗示威者高舉標語「向接種兒...

▌幼童感染後,重症和死亡機率極低

每一次躍然紙上的新變異株不斷施壓民眾,擔心它會改變當前的防疫效果:讓疫苗失效,或者讓感染者更加無法救治。但就現今有的數據顯示,疫苗對於預防Delta變異株和武漢母株造成的重症和致死率尚未有明顯差異。

筆者在之前的文章《混在一起苗苗苗?「疫苗更新戰」的病毒太快我太慢》中提到「變異株的衝擊」,這邊也必須強調:並不是發現新的變異株就等同於發現新大陸,我們仍需要仰賴紮實的研究追蹤才能了解新變異株的獨特性,不該草草發表一篇文章引起軒然大波卻沒有後續的跟進,這並非呈現科學成果的方式。

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創辦人Eric Topol博士認為,這些被視為「新興恐怖份子」(scariants)的變異株病毒,其興起對於想搶頭條和嚇唬民眾的媒體是絕佳題材,但對疫情控制和近一步了解病毒沒有太大幫助。就傳染性和致病力方面,Delta都值得留意,但還不至於是一種橫空出世的反派角色。參考Delta擴散的英國和其他數據,長期監控全球新冠疫情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流行病學家Jennifer Nuzzo表示:目前,還沒有數據讓他擔心Delta對於幼童有異於其他新冠病毒株的影響。

此外,目前的證據顯示,新冠造成幼童重症和死亡機率相當低,甚至比溺水和車禍死亡的案例還稀少。以美國一至四歲為例,過去一年因新冠病毒致死的案例,在百萬人裡僅有兩例,2018年溺死的案例在每百萬兒童裡則有28人。也因為如此,諸如英國、德國、以色列等有著良好近期疫情追蹤的國家,目前傾向不施加官方壓力,而是讓家長們自行決定是否讓孩童接種疫苗。

由於疫情趨緩且臨床實驗結果尚不完全明朗,各國政府對於12歲以下兒童接種COVID...

5月份打完青少年首波疫苗的美國14歲中學生。 圖/路透社

之前的「疫苗陰謀論」讓許多家長還是猶豫未決,我們做研究的只能提出經得起驗證的數據來支持疫苗施打的必要性。雖然以往的經驗讓我們可以樂觀以待正在進行的兒童臨床試驗結果,但如同臨床實驗中,男性和女性被視為兩種生理對照組一樣,小孩、成人、長者也都必須分別看待。

若沒有特別追蹤,許多報導會讓民眾誤解:身體產生對抗新冠病毒的「抗體」等同於有「保護力」。實際能保護人體不受外界病原攻擊的,除了B淋巴球生成的抗體,還有能主動出擊的T淋巴球,以及更多無法一一詳述的免疫細胞。以T和B淋巴球來說,他們的數量和功能性會隨著我們的年紀有所變化。當我們要評估疫苗的效力時,更是要看各種免疫細胞的疊加作用,能否減輕感染後的症狀而定,所以我們還是得耐心等候臨床試驗開箱。

雖然兒童對於新冠病毒的反應沒有成人劇烈,但仍舊可作為病毒的載體。目前已有相當數據支持疫苗不只能減輕症狀,也能降低傳播,所以要達到群體免疫,在孩童群體的施打有其必要性。業界目前緊鑼密鼓地和各地醫院進行兒童臨床試驗,反映了對於跨大年齡層施打的支持。至於WHO近期拋出的道德議題——

「與其讓富裕國家的孩童接種,不如讓其他國家的成人優先施打?」

這中間的政治量子糾纏問題,姑且讓筆者先擱置一旁。

6月份在巴基斯坦接種中國疫苗的少年兄。 圖/法新社

6月加州解禁後,在環球影城瘋玩的美國兒童。 圖/法新社

▌小孩還沒接種怎麼辦?

在逐步解封的美國,回歸日常的活動將會提高孩童暴露於新冠病毒的風險。但即使沒有施打疫苗,在新冠傳染率下降的今天,家長的擔憂似乎也可以比去年秋冬時來得少一些。不同的父母做出不同的決定是很自然的。雖然台灣連成人的疫苗都仍在爭取中,這裡結合紐約大學兒科傳染病專家Jennifer Lighter博士的分析,並基於台灣現況給為人父母者建議:

(1)不論在學業、社會和心理上,學校和其他正常活動的中斷對兒童造成了重大損害。雖然遠距教學和科技的無遠弗屆能稍微彌補當前的不足,但幫助兒童恢復正常活動對他們的健全成長很重要。

(2)即使尚有未能解釋的新冠病毒謎團,當前小孩實際面臨的死亡威脅很小,對健康的威脅也相當低。但與新冠病毒的親密接觸真的能免則免,在孩子身上做一些預防措施是可以理解的,如在室內戴口罩、避免到擁擠或疫苗接種率低的地區。

(3)美國民調顯示,許多民主黨支持者對新冠病毒給兒童帶來的風險略嫌誇大,但仍建議試驗通過食藥署批准再安排注射;而共和黨的支持者則偏向不把病毒和疫苗當一回事,反倒需要旁敲側擊,鼓勵加入疫苗防衛陣線。

(4)最後也再次呼籲,當今孩子健康面臨的最大威脅幾乎不太可能是新冠病毒和疫苗。一如之前所說,我們早就認為可以接受的活動——比如游泳、騎自行車或開車旅行都還有更高的機會變成意外。

科學不是時尚也不是速食,大半時間不會受到鎂光燈青睞,靠著經年累月的試誤和驗證,再無聲無息地內化成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徹底滅絕這些微生物是天方夜譚,最終我們仍要尋求共存之道。在找到平衡點之前,目前對抗病毒靠的也是多方努力,尋求能保護全體人類的有效方案,而針對不同年齡層去尋找最佳解方,也是科學務實的展現。

美國政府近期投入大筆資金,聯合藥廠研發新型抗新冠病毒口服藥物。而mRNA的新型平台現在也被套用到新型流感疫苗,取得不錯的初期臨床試驗結果。看起來我們正走在對的方向,也期待下半年度的兒童疫苗成果發表。在那之前,只能請各位父母多擔待,多留點時間給寶貝兒女。

下半年度的兒童疫苗成果發表之前,只能請各位父母多擔待,多留點時間給寶貝兒女。圖為...

賴勁文

宜蘭出生,屏東長大,台北唸書,美中進修,美西就業的人生,嘗試在動靜間取得平衡,現實夢想間取捨的生醫研究員。與其上檯面發揮,選擇在台下做後勤,希望一步一步推動社會永續的理念。

深度專欄 美國 英國 歐洲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