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班網」的中國夢?中國特色的大學大平台
S是中國某大學註1的「輔導員」,負責管理校內某學院的班級建設,以及「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簡稱共青團)各班「團支部」團員的思想政治教育。每年,他還會依學生的學業成績、課外表現,及政治思想水平給予綜合評價,從中挑選出中國共產黨的預備黨員和正式黨員,再進一步配合學校黨支部規劃「形勢政策報告會」,「提升」學院內黨員/預備黨員的政治思想水平。
每天一進辦公室,S就得打開電腦裡的OA辦公系統,填報學校各行政部門及黨支部各部門洪水般襲來的績效管理、流程管理等報表。接著,他還得打開「學生工作處資助管理中心」的學生資助系統,處理「貧困學生建檔」、「貧困助學金補助、返鄉補助」、「獎學金評議」等工作。
尤有甚者,這個資助管理中心不只負責獎助學金的分配與發放,還要插手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近來他們便要求S召集學院內所有貧困建檔的學生集體觀看《厲害了,我的國》紀錄片、參加《中國夢・感恩行》演講比賽。處理這些事的同時,同一個學生工作處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也發來文件,要求各學院舉辦「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動」,協助學生釋放心理壓力,學習如何以「正能量思想」看待人生。
處理完這些事情之後,S還得再上一個校級共青團委員會(簡稱團委)開設的「青年之聲」網上工作平台,協助團委規劃的各項意識形態及學生服務工作可以在學院內開展。最後,上述這些平台如果需要財務支援,還得上財務處的報帳平台處理。
但這些還不是最令人崩潰的。這些工作中最要命的是,校級平台和學院內的資料管理系統往往各自獨立運作,即使只是簡單的學生名單也不一定能互通,所以每一次填報表格、組織活動時只能人工不斷重覆複製、貼上的工作。
某天,S收到了學校發來的文件,要求他去參加省政府教育廳在校內開設的「高校易班工作站骨干培訓班」,學習怎麼用「易班」這個新建的網路平台來管理學生事務。「都這麼多平台了,還要搞一個新的平台幹啥啊?」S說。
M是中國某大學的「班主任」,負責管理某學院裡某個專業的大一學生,協助輔導員在班級內開展各項工作,也協助學生在思想、學習、健康、生活等方面適應大學生活。不同於S專職於行政工作,M是學院內的專職教師,因為學校最近公告的升等條例草案將班主任工作列為升等的必要條件,只好接下這個工作。
除了教學、研究,和班主任的工作外,M和學院內其他專職教師一樣,還擔任大學部學生的「導師」,給大一到大四10多名學生一對一的課業輔導及學年論文、畢業論文指導。就在M接下班主任工作不久,他要迎接的大一新生都還沒正式報到,學校也給他發了一個文件,要求他註冊「易班」帳號,以開展後續的學生工作。
註冊過程中,M馬上發現「這個平台不一樣。」不同於微博、天涯論壇等民間經營的網路互動平台,得一項項實名填報個人資料或上傳身份證件取得驗證,易班網的後台早就把所有老師和學生的資料都保存在後台了,所謂「註冊」,只是到網站去「報到」,設定登錄密碼,再把帳號綁定自己的手機號罷了。即使是M還沒有見過面的大一新生,也可以用大學入學考試(高考)的准考證號碼「報到」。
當時狀況外的M如是問。
「易班網」是「上海易班企業發展有限公司」開發的網路社交平台。該公司由上海開放大學(以上海遠教資產管理中心的名義)及上海教育電視台(以上海綠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名義)各佔50%的股權而成立。2009年易班網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東華大學,和上海海洋大學試點推行。其後,中國教育部於2014年成立「易班工作室」(之後改名為「易班發展中心」),把工作任務下發給各省的教育廳,選擇國內500所大學「推廣」易班網。
根據當局發布的文件,易班網將「力爭用三年的時間…建設成為集思想教育、教務教學、生活服務、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全國性大學生網絡互動示範社區...促進各地各校學生網絡互動社區和主題教育網站建設,支撐全國高校校園網站聯盟發展,為教育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清朗的網路空間。」
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脈絡,教育部在未徵得使用者同意的情況下,把全國所有大學老師和學生的訊息資料都轉給了一家民間企業,成就該企業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
總而言之,這個平台以班級為單位,試圖要建立一個融合新聞、論壇、個人部落格、群聊,和參與課外活動學習的網路互動空間。老師/學生註冊之後,可以加入自己所屬的學校、學院,及班級的聊天群,在群裡相互聊天、分享新聞訊息、投票,或是討論學院/班級事務。
而個人也可以在平台上建立自己的部落格,發表「博文」,爭取其他人「點讚」。此外,平台本身還提供各種線上選修課程以及易班或學校規劃的「課外活動」,學生可以依個人興趣或需要在線上報名參與。
於是,在教育部、易班企業、輔導員、班主任,以及校內各種「資源」平台的愛心圍繞下,S和M各自迎來了「幸福」的大一新生。
全新的環境和新鮮的臉孔,讓新生們興奮而熱絡地探索他們新到的城市與大江南北各地來的同學。他們很快用社交軟件QQ或微信,建立了班級群組和班級共青團支部群組,並舉辦各種投票活動組織班遊,同時也在自己的朋友圈和微博上分享著大學生活點滴、開始學會在淘寶、京東、孔夫子舊書網等購物平台上和賣家議價,集體購買生活需要的各種用品與書籍。
於是,當班主任M「邀請」他們加入易班時,他們並沒有大太的興趣,易班平台提供的「生活服務」、「文化娛樂」、「群聊互動」等功能,他們早己能夠在既有的商業平台上獲得滿足,不需要一個陌生且介面功能混亂的新平台來取代。
至於「整合校內既有的資源平台、提供更便利的校園服務」此校園目標,在實際運作時,易班也無法整合校內各自獨立的眾平台,僅能疊床架屋地在既有的平台上,創造一個新的空洞平台來妝點門面。
例如某大學強調要以易班網整合教務系統和學生獎助學金資助系統,讓學生可以在同一個網站上處理校園內的各項服務申請。但事實上,在該校的易班網上點選相關圖標,只會連結到該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網站,最終,所有的獎助學金申請還是得透過S這類的輔導員以傳統的方式逐級遞送。
至於團委所負責的「青年之聲」,也沒有因為易班網的建設而與各學院的學生工作整合在一起。特別是當團委舉辦的各種課外活動在易班上沒有學生報名參與時,最終還是必須由團委將活動消息下達各學院,要求校內每個學院動員一定比例的觀眾或參與者,以達成校方要求的參與績效。
如此一來,對照教育部所發的文件,易班對學生們來說就只剩下一個功能了:「思想教育」。
綜觀中國各大學網站所發布、關於易班的新聞,大抵也離不開「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工作統領,透過易班網的建設把廣大師生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增強高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統籌力量、整合資源,落實教育部和網信辦的工作部署,加快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信息化進程」此類論述。
事實上,在這僅剩的唯一功能上,易班也的確發揮了作用。
2011年及2012年,易班網獲得了第四、五屆「全國高校百佳網站」最佳思政創新獎及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特等獎等殊榮。然而,諷刺的是,這些殊榮與成功,並不是因這個網站的介面親切、容易使用。一如M常常調侃說,「易班應該要改名為『難班』,介面實在太難用了!想給班級學生發個信息卻常常找不到班級群在哪裡,也分不清『公眾號』和『機構號』的差別,學生平時的使用率也不高,最後還是回到微信群裡通知學生比較有效率。」
相對的,易班網的成功推廣是因為,任何事情一旦加上「中國特色」,就會自然衍生出另一套運作的邏輯與面貌。
在實際運作上,學校為了達到教育部/省教育廳下發的任務,每個學生及班級群都會被賦予一個自己的「績點分數」(稱之為E-GPA),要取得這個分數就得發表主題推文、參與討論話題、發起投票及問卷調查。如若發布的推文、博文、話題被易班首頁采用,成為外校使用者也願意參與討論的話題,還可以得到額外的獎勵分數。
最終,這個E-GPA分數在學生評獎評優(每個年度學校會以學院為單位評選優秀學生幹部/團支部幹部、三好學生)、申請入黨、或是班級/團支部評優等各項評選中,會占上一部分的比例;而學校對輔導員、班主任的年度考核也將經營易班的績效納入考核項目中,以半強制的方式「鼓勵」他們經營優秀班主任/輔導員公眾號。
舉例來說,某校便要求M帶的班級,在評選今年度的三好學生時,必須在易班上投票,並上交投票結果截圖作為「班級民主評議」的證據,否則不予承認,從而導致學生們都必須註冊易班帳號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尤有甚者,在中國「百度知乎」的討論群裡,也有其他學校的學生表示,學校往往將查詢宿舍訊息、考試、課堂點名等功能放在易班網上,甚至將某些必修課程(如軍訓課或通識選修課)改為線上課程,導致學生不註冊易班帳號便無法滿足基本的學習和生活需求。
結果,「被強制社交」往往成為學生對易班的普遍印象。
也就是說,易班對真正的使用者而言,只是一個政府學校出錢搭台、民間企業承包獲利、學生老師應付唱戲的展演舞台。在前台唱戲的學生、班主任,和輔導員們都知道後台考核的人想要看什麼、計算著什麼,因此,有需要的時候他們便會透過貼文、參與討論、投票等行動展演,來滿足上層領導的業績需要,並藉此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利益。雙方互利互惠,共同營造一個「乾淨純潔」的網路空間。至於平時不需要的時候,則是把這個app放在手機的最角落,連看也不想看。
就這麼粉墨登場唱戲唱了2個學期,S和M帶的大一新生轉眼也將要結束第一年的大學生活,成為下一屆學生的學長和學姐了。第二年開始,他們之中有些人會進入團委的青年之聲或學校/學院的團支部學生會成為學生幹部,也會有些人繼續努力唸書,保持「學霸」地位以爭取獎學金,還會有些人試著離開學院內的交友圈,在雙學位或校園外的社團中尋找自己的人生興趣。
不論他們為自己做出什麼樣的未來選擇,他們還是得和輔導員及班主任合作,維持好易班這個舞台的門面,讓校園內所有人可以繼續在那裡跳舞唱戲,給不知有沒有真的在看的領導看。
▌備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