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新聞媒體犯下的錯誤,不只一件...

聯合新聞網 林齊晧
photo credit:Mike Licht(CC BY 2.0)

巴黎攻擊案後,法國24電視台(France 24)於11月15日在其官方Facebook和YouTube上,上傳了一段美國福斯新聞(Fox News)資深記者傑拉爾多•瑞弗拉(Geraldo Rivera)於巴塔克蘭音樂廳的報導,標題說:

巴黎攻擊:福斯新聞台記者傑拉爾多•瑞弗拉將巴黎遇害者的人數誇大為500人。

Paris Attacks: FOX NEWS journalist Geraldo Rivera inflates number of Paris victims to 500 (from 129)

這段側錄影片果然起爭議了。在我們大聲痛罵之前,先看看法國24上傳的1分鐘原始影片:


如果你認真看完這1分3秒的報導片段,我想雖然不至於到千頭萬緒,但可能多少會有一些曖昧不清的疑惑感。

首先來看引起爭議的部分,我們的確可以聽到傑拉爾多說出500人的字眼,但是其用字並不是法國24電視標題所說的victims(受害者),而是casualties(傷亡)。如果我們一時不察,可能會直覺地認為傑拉爾多誇大了死亡人數到500人之多。而傑拉爾多原本說的casualties這個字,雖然能廣泛包含死者與傷者,但也有人質疑,這個500人數字又是怎麼算出來的?

回頭再看一次傑拉爾多的報導,開頭處可以聽到murder(謀殺)這個字;有網友據此認為,傑拉爾用詞不當,以致於報導不實。但是,這段影片應該是福斯新聞原始報導的部分片段,若無完整前後報導脈絡,並不好斷定murder字眼在此處的意思。這段影片所引發的主要爭點也在此處——到底傑拉爾多是不是做了錯誤報導?亦或只是不夠精確?

這就要回到本文前面所說的,看完影片後那令人不安的疑惑感。筆者也很不精確地做了一個小實驗,將這段傑拉爾多報導給周遭的朋友看,從這粗略的隨機抽樣調查中,有人的直覺反應是:這位傑拉爾多大哥真的是記者嗎?為什麼他給人的感覺充滿了不確定性?

傑拉爾多在報導裡的用詞含糊,例如前文提到的casualties,但一方面又給出了統計數字;而其口語表達的態度略感緊張,也未能從其口中得知多少明確篤實的資訊。嚴格說起來,面對此次突發性重大的新聞,傑拉爾多的確是做了一場不精準的播報。

然而根據福斯新聞後續的報導,大家才發現原來11月13號星期五事發當晚,傑拉爾多的女兒Simone Cruickshank與友人就正好在爆炸案旁的法蘭西體育場(Stade de France)裡看球賽,所幸安全無恙。傑拉爾多最後也與女兒平安團聚。就此情況來說,我們或許可以理解傑拉爾多後來在巴黎現場的表現,可能多少受到情緒的影響。

▎傑拉爾多與他的播報錯誤

我們並不是要特意取笑傑拉爾多,但的確他在過去紀錄上也有幾次不甚精確的報導。

傑拉爾多•瑞弗拉生於1943年,約莫於70年代開始展開他的媒體生涯,當過特派記者,也主持脫口秀,1997年在國家廣播公司NBC主持自己的個人節目。2001年因為911事件,開始為福斯新聞擔任戰爭特派員,此後於福斯新聞活躍至今,手上還有週末的廣播節目。

要說傑拉爾多幾件不大光彩的報導錯誤,首先就要提到經典的2011年5月2日賓拉登死亡的新聞播報,傑拉爾多誤將奧薩瑪(Osama)看成歐巴馬(Obama),而直接在新聞中脫口說出:「歐巴馬死了」(最慘的是後面還緊接一句 "I don’t care",才回過神來發現自己口誤)。

最近一次錯誤也很尷尬,2015年4月因非裔美國人弗雷迪•格雷(Freddie Gray)被警察毆打致死,而引起的巴爾的摩暴動,傑拉爾多赴現場採訪,卻將一位參與遊行的非裔音樂製作人凱文•萊爾斯(Kevin Liles)錯認成美國嘻哈教父西蒙斯(Russell Simmons):

「西蒙斯先生,羅索,嘻哈教父,為什麼你會在這裡?......我很抱歉,你長得很像他。」

還好傑拉爾多有立刻回神認清事實。同一場合CNN的記者也找上萊爾斯,卻在訪談最後說:「你真的非常像羅索•西蒙斯,但你告訴我們你不是,你說你是凱文•萊爾斯。我不太確信,我們想這位就是羅索•西蒙斯。」註1

這樣的報導真不知道該讓人翻幾圈白眼。所有的黑人在你們眼中看起來都是一個模樣嗎?

主播威廉斯曾謊稱自己在伊拉克戰爭中死裡逃生,被揭穿後,網路出現許多惡搞圖片;跑馬...

▎那些年犯下的新聞錯誤

台灣某些媒體現象大家有目共睹,但外國的媒體也不是完美神人,一樣可以找到好幾台拖拉庫的錯誤。前述傑拉爾多的例子還可以說是失誤,但有一種更為嚴重,就是造假說謊。

2015年2月,號稱繼克朗凱(Walter Cronkite)後最受美國人信賴的NBC王牌主播:布萊恩•威廉斯(Brian Williams),謊稱自己曾經在伊拉克戰爭中如何死裡逃生,被揭穿後遭到停職處分。當時網路上出現不少針對他的謊言的惡搞圖片,威廉斯因此成為無役不與、每個新聞現場必定出現的地表最強主播。

停職之後,這位原本失去誠信的主播,在今年9月於MSNBC電視(同為NBC新聞頻道系列)復出,負責教宗方濟各訪美的專題新聞,不曉得這復出秀是不是一種懺悔,但NBC與觀眾似乎也赦免了他的罪。

攝影記者Byron Rollins捕捉到美國前總統杜魯門手持《芝加哥論壇報》的那...

另一個經典的出包案例,則是1948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杜威擊敗杜魯門」(Dewey Defeats Truman)。當時因為共和黨的杜威民調始終領先民主黨的杜魯門,選前一天的預測都認為杜威將贏得大選;創辦於1847年的老字號報紙《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Daily Tribune),在選舉結果出爐的11月3日,於頭版上寫著斗大的標題——「杜威擊敗杜魯門」,但在稍晚公布的最終開票結果,卻是杜魯門逆轉勝,在選舉團投票中以303票「反過來」擊敗杜威的189票。

贏得大選的杜魯門開心地拿著這份《芝加哥論壇報》說道:「我可不是這樣聽說的!」(That ain't the way I heard it!)。一個經典的新聞報導錯誤,伴隨一張經典的照片,至此流傳下來。

▎小結

記者是人,是人就有人的短處,犯錯在所難免。在媒體從業人員固守其專業倫理之際,閱聽眾對於新聞錯誤與瑕疵也不該輕易忽略。

從傑拉爾多的案例,顯示了媒體處理新聞現場的若干問題。二戰戰地記者出身,後為電視新聞啟蒙宗師的愛德華•蒙洛(Edward R. Murrow),具備豐富的突發新聞處理經驗,他曾說過的一段話或許可做為本文的小結:

要具有說服力,就必須是可信的;要成為可信的,就必須是可靠的;要可靠,我們則必須是真實的。(To be persuasive we must be believable; to be believable we must be credible; credible we must be truthful.)

▎備註

註1:

新聞出處:Media ITE:來源

林齊晧

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現任轉角國際的主編,Podcast、廣播節目主持人。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