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雜於「親日」與「反日」矛盾的南韓
剛在南韓跑新聞不久,曾發生一件令人不快的事。2012年南韓總統大選前幾個月,那時還沒在首爾找房子,暫住在一家客棧中。白天我外出採訪,結束後,就回過頭來,大略瀏覽當天報紙並整理資料。
那天,我隨手在便利商店買了份《朝鮮日報》,那是南韓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坐在院子裡讀著,偶爾查查字典。認識已久的民宿老闆,跟我打了招呼,聊起最近在做的事情。當他看到我手上拿著的報紙時,臉色已經開始不對勁。
我對他提起我正在做脫北者訪談,而《朝鮮日報》也對北韓問題有很多不錯的報導,過幾天我也會跟該報同業約吃飯。沒想到南韓老闆勃然大怒,指責我說:「你怎麼看那種親日的報紙,還跟他們來往呢,你是親日派嗎?」
我對這樣的指責相當生氣,回應道:「他們有什麼立場跟我無關,也請您理解,台灣人和韓國人基本上對日本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這份報紙,但我樂意讀他們的內容。作為記者、作為想了解韓國的人,我也不會只看他們家的新聞。」
但聽不進去的老闆繼續咆嘯:
韓國就是有太多像你這種意見,才讓朴槿惠有機可乘,未來當得上總統。
一氣之下,我們幾乎斷絕往來。但經過幾年下來,我發現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
「反日」情緒在南韓向來普遍。相較早年就已掀起「哈日」的台灣,這裡並不容易購得日本品牌商品。更甚,南韓曾有很長一段時間,禁止包括唱片與電影等日本文化商品輸入,直到2000年才得以解禁。
包括日本的殖民統治、強徵與奴役朝鮮人、慰安婦等歷史問題,都是讓韓國民眾至今對日本存在負面印象的原因,特別是安倍首相重掌政權後,「日本右派再起」的憂慮不斷增加。至今仍能聽到年輕人以「倭寇」(왜놈)或「鬼子」(쪽바리)來稱呼日本人。
當中,長期反對獨裁與保守陣營的進步派支持者,對日本更是敏感。只要提到日本,他們總是牙癢癢,彷彿日本的一切都是下流的。
在南韓,立場傾向當今保守派政權的報紙,就是銷量排行前三的《朝鮮日報》、《中央日報》與《東亞日報》,簡稱「朝中東」,發行量加起來占報業市場近7成,他們追求自由市場、對現在的執政黨持較友好的態度,也經常被視為「親日報紙」。
《朝鮮日報》和《東亞日報》早在日本殖民時代就已發行。進步派指責,這兩家報紙為謀求順利經營,對日本逢迎巴結,甚至對天皇予以讚揚。兩家報社的創始經營人,在日據時,因事業有成而累計財富,使報社能屹立不搖至今。
至於《中央日報》則是由三星集團在於60年代中期成立的報紙,相較於前面兩家老報紙,常以政治新聞及北韓消息作為主打,《中央》則以精湛的財經報導與業界趨勢分析著稱,至今仍被不少人認為代表財閥的立場。
韓國存在的「親日派」一詞,指的是在日本佔據韓半島時,和日方合作並支援其能順利開展殖民統治的韓國人。這些「親日派」透過與日本勾結,壓迫平民,並得到經濟利益,獲取許多不當房產與崇高社會地位。包括肯定與讚揚日本統治者、在殖民時期擔任過高級官員、破壞獨立運動或誘導洗腦為日本奉獻者,都被劃為「親日派」。
「他們是反民族主義者。韓半島分裂後,親日派在北韓早就已經被清算掉,在南方卻沒有,政府還與他們聯手掌控國家資源。許多獨立運動者,為了國家奉獻心力,最後名聲和好處卻都落在這群親日派上。」一位高中歷史教師評價道。
親日派在南韓與保守傾向的獨裁政府形成共生,他們及其子孫得以飛黃騰達。而60至80年代,軍事強人朴正熙透過政變奪權,開始獨裁統治。
期間,他接受了來自日本的巨額經濟援助金,也扶植了財閥發展經濟,讓韓國邁入現代化,卻也使財閥和政府兩造相勾結,而親日派也融入了這利益系統,造成不少反對者持有「保守派與財閥等同親日」的看法,這也是為何連後來成立的《中央日報》也被劃入「親日派」之因。
2014年中,作為資深媒體人的《中央日報》前主筆文昌克,被朴槿惠總統任命為新任總理。不久,他在教會的一次演說影帶被公開。
文昌克提到:「上帝為何要把韓國這國家遭受日本殖民統治呢?我們內心是會予以抗議的吧?其實這是上帝的旨意。祂是在對我們說:『你們是虛度了李朝500年的民族,你們有必要經歷試煉。』」
影像一被公開,在南韓引發喧然大波。進步派媒體與支持者,將文昌克的話定調為「親日發言」、「史觀錯誤」,要求他公開道歉與辭退,《中央日報》也連帶被大眾狠狠揪出來批判一番。文昌克起初拒絕讓步,但隨著輿論龐大壓力下,兩週後,他還是宣布放棄接受總理提名。
從文昌克事件,其實就能一窺南韓對日本的敏感神經。但一位曾與文在報社共事的媒體人表達了不同意見。他說:
「我的祖母在殖民時期,因參加抗日而被殺害,所以我一直是很反日的,我曾對日本的一切懷有戒心。」一位韓國的前報社同業,後來留學英國而辭職的金小姐對我說。
「結果,我留學期間的室友,正好就是日本人。我原本還在煩惱該怎麼跟這樣『麻煩的人』相處,沒想到最後我受到她許多幫忙,把我當作親人照顧,而成為了此生最好的朋友,也讓我重新開始認識日本。」她轉變態度道:「當然不一定每人都如此,但我後來才發覺,我在韓國,受到的反日氛圍太過強烈,讓人都受到局限了。」
然而,這樣的聲音在南韓,畢竟還是少數。「親日」與「反日」,至今仍參雜過多非理性以及民族主義的情緒擴張,在政治與社會上餘波盪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