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伊折損接班人:隱瞞移民「驅逐業績」,英國內政大臣丟官

聯合新聞網 轉角24小時
圖/路透社

【2018. 4. 30 英國】

梅伊折損接班人:隱瞞移民「驅逐業績」,英國內政大臣丟官

大臣丟官跑馬燈!被視為梅伊首相的左右手、主掌英國「天下第一部」的內政大臣——安珀.魯德(Amber Rudd)——29日下午閃電宣布辭職。在下台之前,年僅54歲的魯德,曾被保守黨捧作新一代的領袖明星;但近2周來,魯德的內政部卻因爭議的「移民遣返」問題備受抨擊。周日《衛報》更披露,魯德涉嫌誤導英國國會,隱瞞內政部為移民遣返政策設定的「業績數字」,迫使轄下單位為了「達標」,而於醫療、社福審核刻意刁難、騷擾移民社群的「排外」風氣。

近2周來,轟動英國政壇的這場移民風暴,也被稱為「帝國疾風號醜聞」——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勉強戰勝的英國,帝國國力一蹶不振,國內的經濟與基礎建設也因戰火摧殘百廢待舉。戰後人物力缺損的當下,英國政府也透過當時的大英國協國籍法,向加勒比海的英國殖民地大舉「招工」。

而1948年靠岸的帝國疾風號輪船(HMS Empire Windrush),即是當年第一批抵英的西印度群島移民。也因此,這批總數超過50萬的國協移民,也英國被稱作為「疾風世代」(Windrush Generation)。

由於當年的國籍辦法與今不同,公務辦理過程中,英國政府又存著嚴重的刻意怠惰與疏漏,因此當年的疾風時代,有許多人並未完成「符合當代標準的『國籍歸化』手續」;再加上近年英國的保守黨政府,不斷緊鎖移民政策,不少在不列顛奉獻一生的疾風老人,也因此被內政部歸類為「非法移民」,而被排斥於國家社福與醫療系統之外,甚至慘遭驅逐出境。

疾風世代的醜聞,隨後在2個星期之前的大英國協高峰會中,成為英國政府與其他大英國協成員之間,嚴重對立的衝突點。雖然一開始,英國首相梅伊與內政大臣魯德,都堅持「非法移民就是得依法行政」,不過後續政治輿論的發酵,卻迫使英國政府全面讓步,承諾會「妥善安頓這些疾風國民」。

然而安撫疾風風暴的同時,在上個星期的內閣質詢中,國會議員們也質問內政部:之所以會找疾風世代的麻煩,是否是因為英國內政部,對「移民遣返」設定了具體的數字目標,進而造成轄下單位「找人頭」、「拼業績」的壓力?當時,魯德大臣予以否認,並強硬地反駁道:「這才不是我們內政部做事的方式!」

然而幾天後,周日《衛報》卻揭露了一份2017年的內閣通信。在這份寄給首相、由魯德共同署名的內政部文件中,明文記載了英國內政部將2017/18年度的「非法移民遣送數字」,設定在「全年1萬2,800人次」,並承諾此一數字將「遵照先前的部會承諾」,在未來幾年內將驅逐數字「提升10%」——消息一出,全英譁然。

《金融時報》指出,業績數字被揭穿,不僅代表魯德在國會「所言不實」,也證實了內政部確實設下業績指標,強壓各單位逼走移民;但移民認證與遣返問題,本應視每案不同的狀況與背景才能處理,因此魯德前置「遣返總量目標額」的作法,也會被譴責為先射箭再畫靶的排外施壓。

此外,反對派意見也質疑,內政部的遣返目標數字,早在前代內政大臣——梅伊——任內就有所聞,官方對疾風世代的故意刁難,也是梅伊時代的內政「政績」。因此,聲稱自己「無意誤導國會但先前確實不知情」的魯德,很可能只是替首相挨刀的替死鬼而已。

如同在台灣一樣,英國的內政大臣,因掌管國安、移民、警政、消防、公民事務...等諸多繁重責任,而也同樣有「天下第一部」之稱,是內閣中責任最重、但「大臣折損率」也最高的位置之一。

過去,梅伊在2010年至2016年間,曾令人跌破眼鏡地穩坐內政大臣一職長達6年,之中奠定的「威望」,也讓她在2016年脫歐公投結束後,能接替引咎退隱的卡麥隆(David Cameron)成為首相。當時在黨魁競選過程中,保守黨內新星魯德,曾在父喪幾天後,硬撐著出面為梅伊站台,再加上兩人人格特質相近、默契相投,因此梅伊入主唐寧街10號後,也才將其之後空出的內政大臣懸缺,「破格」指名政壇經驗尚淺的魯德接替。

過去24小時 英國 移民文化 梅伊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