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4小時/國際鏡頭一周間(0905-0909)

聯合新聞網 轉角24小時

 

【2016.09.09 北韓】

北韓境內人工地震:疑似第五次核武試爆。

更新:2016年9月9日,北韓官方宣稱「成功試爆核彈」。圖為收看緊急轉播的南韓民...

北韓境內人工地震:第五次核武試爆。

南韓軍方聯合參謀本部與氣象廳周五上午緊急表示:當地時間9點29分,北韓北部咸鏡北道的豐溪里,偵測到了芮氏規模5.0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約為2公里,因此鄰近的日本與南韓政府皆高度懷疑,這是北韓「核武試爆」所造成的人工地震。

由於9月9日正好是北韓建國的68周年,豐溪里也是北韓過去四次進行核爆的核試驗場,各種「湊巧」於是也讓措手不及的各方相當緊張。目前韓國政府已召開應對會議,而日本方面安倍內閣也緊急開會,並由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出面,表達日本政府高度懷疑「北韓已進行第五次核武試驗的可能性」。

自從2006年首度成功核武試爆之後,北韓至今分別在2006年10月、2009年5月、2013年2月與2016年1月,共計完成了四回核武試爆。其中在今年1月8日(據傳是金正恩33歲生日)的試爆中,北韓當局更宣稱已掌握了威力更強大的「氫彈」技術,但此舉卻引發了美、中、日、南韓等的強烈憤怒。

在今年1月初核試爆之後,北韓又於2月份試射了長程導彈,隨後各種中短程、潛射導彈的試射更是接連不斷,甚至日前正當中國於杭州舉辦G20元首會議之際,北韓才又向東部海域發射三枚短程導彈,持續而頻繁的軍事示威,亦引發鄰近諸國的強烈不滿。

9日事件之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於緊急會議之前對外譴責平壤一再試爆核武的行為,並稱日方「絕對不能容許」北韓的一再爆衝。不過目前平壤方面還未對外公部此次「地震」的相關訊息,也還沒像過往一樣高調宣佈「試驗的成功」。

 

【2016.09.08 加泰隆尼亞】

帶受難者回家:轉型正義,加泰隆尼亞建立白色恐怖DNA資料庫

受難者被遺忘的事,於西班牙全境都仍上演。資料圖片:白髮蒼蒼的阿森松.門迭塔(As...

帶受難者回家:轉型正義,加泰隆尼亞建立白色恐怖DNA資料庫。

70年前爆發的西班牙內戰,2年8個月的戰事奪走了超過50萬人的生命,戰爭中的清鄉作戰、異議人士鎮壓,也讓11萬人自此人間蒸發、自此下落不明。數十年過去後,如今的加泰隆尼亞地區政府終於發起讓這些失蹤死難者「回家」的計畫,並以官方之力於內戰萬人塚與失蹤者遺族之間,建立雙邊的DNA資料庫,希望以交叉比對的方式,讓死難者的姓名與結局能從歷史餘燼裡歸來、回家。

西班牙內戰發生在上個世紀30年代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時期」(Segunda República Española),當時西班牙社會正陷入左派與右派的極端對立,而1936年大選左派險勝的結果,更引爆了右翼武裝的叛亂,並形成了左翼的政府「共和軍」與右翼的軍方「國民軍」彼此廝殺的血腥內戰。

西班牙內戰隨後也引進了外國的力量,包括納粹德國、蘇聯、以及歐洲各地的志願軍都曾軍援或於西班牙本土參戰。不過戰爭最後的結果,卻是佛朗哥將軍的崛起以及國民軍的全面勝利,而佛朗哥將軍在內戰期間與戰勝之後,對於於共和派、反對黨、異議人士、政治犯、思想犯卻採取了高壓政策,各種監禁、強暴、刑求、暗殺,也讓西班牙走入了「白色恐怖」的時代(又稱Represión franquista,佛朗哥黨人的壓迫)。

白色恐怖結合內戰背景,也在1936至1945年間讓11萬人「被政府消失」,雖然當佛朗哥將軍於1975年病逝、西班牙結束獨裁之後,這些人間蒸發的名字曾有部份重返人間,西班牙各地也才發現了各種埋葬著白色恐怖受難者的無名塚、萬人坑,但西班牙政府在後佛朗哥時期卻選擇了「遺忘性和解」,並透過1977年的《大赦法》(Ley de Amnistía de)免除了對佛朗哥政權的暴行追究,「讓傷口自然癒合、不要戳破族群和解的情感」,也限制了民主西班牙隊對內戰與獨裁時期的真相調查,並對受難者、加害者的究責消極以待。

追尋真相,一直是我們未竟的民主責任...我們現在所作的,早在40年前就該開始了!

加泰隆尼亞地區政府的內閣部長羅梅瓦(Raul Romeva)對《法新社》表示,在1975年佛朗哥死後,西班牙國內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對「轉型正義」的追尋抱持著逃避的態度,但隨著社會共事的轉變,對於真相調查、暴行究責的呼聲也越來越強,這也讓受難者下落追尋的工作,得到了民間更多的認同與支持。

當局表示,從1939年內戰結束到今天,西班牙境內仍有11萬4,000個名字下落不明,而為了認證這些受難者的下落,以及應證其是否受到獨裁政府迫害的事實,加泰隆尼亞政府才決定以官方之力,建立受難者DNA資料庫。

在過去,加泰隆尼亞地區也有民間真調會試圖建立受難者的DNA地圖,但受限於經費、規模與法律限制,其調查僅限於受難者遺族,5年的任務期間也只勉強歸檔125份資料;但這次加泰隆尼亞官方的任務團隊,在資源充分的狀況下,將會把調查切成兩塊:一方面建立失蹤者遺族檔案,一方面與偵調團隊深入萬人塚內,整理無名受難者的DNA資料,並再藉由兩方比對,為這些沉默了60幾年的骸骨們重拾身份與姓名。

「對於歷史記憶的恢復追尋,這是極其關鍵的重要一步。」羅梅瓦表示。

在《大赦法》以及主流政黨的默契之下,佛朗哥政府至今從未被官方起訴、或對數十萬政治受害者負責;但近年來,在民間團體與社會輿論的支持下,西班牙中央政府才陸續推動了清洗獨裁符號與語言的《歷史記憶法案》,年初的阿拉貢與納瓦羅地區也更陸續通過了地方議案,並對地方法院提起對佛朗哥政權「反人類罪行」的究責調查。

 

【2016.09.07 吉爾吉斯】

成為草原的王者:世界游牧民族運動會

「Kok-boru」中的美國隊(紅)與哈薩克隊(藍)。 圖/美聯社

成為草原的王者——世界游牧民族運動會。

「如果成吉思汗還活著,他會在這的。」草原上的奧運——第二屆世界游牧民族運動會——正在吉爾吉斯的草原上熱烈開跑。5天賽事中,40個國家、超過2000名運動員齊聚於這個中亞國家,並從鷹獵、賽馬、傳統射箭,以及中亞各國最流行的傳統馬球「Kok-boru」(又稱「布玆卡茲」或「叼羊」)...等23種傳統游牧競賽中,爭奪新一屆草原王者的稱號。

在2014年才開始的世界游牧民族運動會,今年再一次於吉爾吉斯舉辦,在9月4日至8日的賽事活動中,參賽的40支代表隊不僅來自土耳其、哈薩克...等中亞國家,連美國、阿根廷、甚至菲律賓、辛巴威也都組團參與,草原上熱鬧的景況更直比剛結束的里約奧運會。

主辦單位表示,世界游牧民族運動會的主辦目的,除了推廣游牧民族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希望藉由各種草原競賽,促進世界各民族的融合與不同部族、歷史間的交流,並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社會浪潮前,保存住各民族在馬背上的文化記憶。

與一般的體育賽事不同,游牧民族運動會多以歐亞草原上的傳統運動為主,23項競賽也包括了草原摔角、鷹獵、犬獵、馬上射箭、馬上摔角(Er enish)、馬上標槍(Cirit)以及賽馬等項目。以賽馬項目為例,遊牧民族的賽馬又細分為三種類別:長途賽馬(80公里)、短程賽馬(11公里)以及小馬駒賽馬(3歲以下的幼馬,11公里),遵循古風的競賽規則與現代馬術運動也大不相同。

不過在5天的賽事裡,最受觀眾歡迎也最被重視的金牌項目,則是風靡於歐亞草原的叼羊賽「Kok-boru」。Kok-boru這種運動在阿富汗則被稱為「布玆卡茲」(Buzkashi,意思是叼羊),並曾在著名的「藍波」電影《第一滴血 3》中出現而聞名,但在現代規則中,場上的兩隊會分別派出4位騎士,並在200 x 80公尺的競賽場地內,於馬背上徒手爭奪一頭死羊——只要把羊帶進對手半場的據點圈中就能得分,並以此爭奪草原上的勝利!

在吉爾吉斯語中,Kok-boru的意思是「灰狼」。因為在牧民部落的傳統裡,年輕的狩獵者們會在野外區馬與狼群賽跑,並在高速追逐中以徒手抓狼,以作為年輕戰士鍛鍊馬上戰技的運動技藝。

雖然草原上的競賽仍以男性的體能項目為主,但包括摔角項目等也仍有女性選手的參與,同時比賽也包括了吉爾吉斯播棋(又稱九槽棋)與曼加拉棋(Mangala)等桌上智力競賽,而場邊的各種文化展演與古戰場活動,也讓這場運動會的更添古風意象。

目前參賽的40多支代表隊裡,目前俄羅斯隊仍10金3銀4銅的成績暫居第一,但位居二、三的哈薩克與吉爾吉斯仍有望趕上,角逐這一屆草原王者的金帳榮耀。

圖/歐新社

 

【2016.09.06 敘利亞】

大馬士革省:纏鬥不休的「決勝時刻」

圖/法新社

一名屬於屬於「伊斯蘭軍」(Jaish al-Islam)的反政府士兵,在大馬士革東北的杜馬市(Douma)近郊,與敘利亞政府的精銳部隊作戰。

隨著北方阿勒頗的圍城戰線持續緊縮,一個月來,敘利亞政府軍也在南方的首都區域連連告捷。阿薩德總統的軍隊,先是在八月底迫使困守大馬士革南方城鎮——德拉雅(Daraya)——的反抗軍撤退、城市投降,而後又派出精銳的「共和國衛隊」往東北部開進,企圖收復反抗軍佔據已久的杜馬市,並與杜馬的反政府部隊「伊斯蘭軍」發生激烈戰鬥。

活躍於杜馬、以及大馬士革省周邊的伊斯蘭軍,並不受歐美所支持的主流系統「自由敘利亞軍」(FSA)指揮,而是由沙烏地阿拉伯所支持、由薩拉非運動與遜尼原教旨主義者所組成的武裝組組織。自從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伊斯蘭軍就一直活動於南方的大馬士革周邊,並在沙烏地的從中協助下,整併了多支反抗軍部隊,甚至建立起了裝甲與砲兵單位,戰力強悍讓精銳的共和國衛隊多次吃鱉,攻擊行動更多次進逼大馬士革國際機場、以及阿薩德所在的敘利亞總統府。

然而隨著ISIS在2013年的崛起,伊斯蘭軍也面臨了腹背受敵的窘境。並隨著俄羅斯部隊的加入、敘利亞政府軍的重整,逐漸陷入了被動的守勢敗局。

自2011年3月開始的敘利亞內戰,至今已奪走50萬人的生命,包括海內外的難民在內,更也讓數百萬敘利亞人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但截至目前為止,各立場的參戰方都不具備結束戰爭的武裝與政治實力。

 

【2016.09.06 寮國】

「婊子養的!」當杜特蒂罵完歐巴馬之後

圖/美聯社

「婊子養的!」當杜特蒂罵完歐巴馬之後...。

應邀前往寮國參與東協高峰會的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周一晚間竟於行前記者會上以粗口辱罵美國總統歐巴馬,指責美方對菲律賓的反毒戰爭「指指點點、干涉太多」。而面對杜特蒂的出口暴言,歐巴馬雖然貌似大度地以「(杜特蒂)真是個有趣的人」回應,但美方稍晚卻取消了歐巴馬與杜特蒂的場外會面,讓原就複雜的美菲關係更陷不安因子。

(英語)我是一個主權國家的總統,我們早已不是誰的殖民地。除了菲律賓的人民之外,我上頭可沒有什麼主子,誰都不是、沒有就是沒有!你必須尊重我。不要只是丟出問題跟發表聲明。

(他加祿語)你這婊子養的,我會在那論壇上這樣咒罵你。如果你這樣對我,那我們將會像在泥漿中打滾的豬一樣。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5日在出發前往東協峰會的登機前,於國際記者會上情緒激動地表示,反毒戰爭是菲律賓國內的內政問題,有什麼問題他會對國內民眾負責,國際社會與西方國家無權對他指手畫腳、施加壓力。

自從6月份就職以來,強打治安、掃毒、肅貪的杜特蒂,即於菲國全境發動大規模的反毒戰爭,但過程中煽動性的言論與未經審判、近乎私刑處決的無差別掃蕩,在短短兩個月內就已造成2,400餘人喪生。這樣誇張的死傷數字撼動了國際社會,包括聯合國、美國駐菲大使、美國國務院、甚至總統歐巴馬本人,也都對菲律賓的反毒政策發起質疑。

然而,國際社會的抨擊反倒加強了杜特蒂本人的強硬態度。周一記者會上,當《法新社》記者向杜特蒂詢問,是否會接受歐巴馬對反毒的建議時,菲律賓總統不僅以他加祿語連爆粗口,甚至還直白地向美方開砲:

(他加祿語)我才不甩他(歐巴馬)!他算哪根蔥?要講真的,怎不說一世紀之前,在美國人離開菲律賓之前,他們對莫洛人(菲律賓南部穆斯林)發動清鄉的鎮壓行動——在他們大開殺戒前,哪裡有多少人,600萬啊!多少人被殺死?他們說600。面對這些事蹟然後道歉,到時我們再來談別的事(反毒戰爭)。

杜特蒂對記者表示:「對於法外處決的問題,美國人倒是很多經驗」,與其相信「美國人講的人權」,菲律賓民眾應該相信自己人說的話。

而當菲律賓總統的脫稿發言出爐後,獲邀前往寮國參與東協高峰會的「事主」歐巴馬,首先對媒體回應:「(杜特蒂)真是個有趣的人。」並稱將與自己的幕僚討論,看要如何安排與菲國總統的會面,以達到「有效、具建設性的互動」;但在歐巴馬回應之後,美方即透過發言人取消了美菲領袖的會面,歐巴馬隨後也將改和韓國總統朴槿惠會面。

華府內部對《路透社》表示,歐巴馬與杜特蒂的會面,原本預定的交換重點是南海主權爭議。先前贏得國際訴訟的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仍需要美國與東協盟國的支持,以作為對北京重啟海上談判的外交籌碼。

不過人已抵達寮國的歐巴馬,仍將於周二的會議上與杜特蒂真人見面。雙方於會場內的隔空互動,也將成為東協議場上尷尬的外交焦點。

 

【2016.09.05 英國】

燃燒中的城市:重現倫敦大火350年

圖/法新社

燃燒中的城市:重現倫敦大火350年。

350年前的惡火焚城錄,周日再現倫敦!為了紀念1666年那把摧毀整座城市的「倫敦大火」與這座河岸城市的浴火重生,泰晤士河河畔周日也燃燒了一座長達120公尺的「古倫敦木造模型」,以熊熊的火焰引領人們回到350年前的那場城市災難現場,並慶祝著城市精神的重建以及現代倫敦的誕生。

1666年的倫敦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是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之一。這場大火發生在1666年9月2日的凌晨,一間位於泰晤士河北岸普丁巷(Pudding Lane)的麵包店「湯馬士.法里諾烘焙坊」在暗夜中失火,並隨著風勢蔓延至鄰近街區,並在以木造建築為主的倫敦城區內失控——最終,這場大火一連蔓延了三晝夜,燒垮了城內1萬3,000多棟建築、近8萬人因此無家可歸,倫敦城內8成建築被焚毀,連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也被燒光殆盡。

在這之前,倫敦市民就已飽受黑死病肆虐所苦,而突如其來的惡火又讓城市家園成為灰燼,但幸好1666年的大火並未造成太多人命傷亡,首都的重建也因此很快地開動,並以此振興了17世紀的英國內需經濟。同時,歷劫餘生的倫敦也學到了火災的教訓,自此捨棄了中世紀的木造建築,並從英格蘭南部運來大批波特蘭石、以石材為基礎重建倫敦市區——災後的重建,也給知名建築師雷恩(Christopher Wren)大顯身手的機會,包括如今的聖保羅大教堂...等,雷恩也以巴洛克風格的石造建築,為現代的倫敦打下了重生的輪廓。

倫敦大火以及之後的重建,後來也被世代的倫敦人視為城市精神重生的轉捩點,直到274年後,倫敦於二戰期間遭到納粹空軍大轟炸,城市不屈的重建精神也一再被提及、延續;350年後的今天,當年普丁巷的起火街區以聳立起紀念碑、地鐵站(環狀線上的Monument),但對於大火的重生記憶卻已融入為城市記憶,並透過藝文展演的方式再現。

350年前,一間烘焙坊的烤箱裡的餘燼,引燃了英國首都史上最具毀滅性的災難烈焰,這幾近摧毀了倫敦的經濟實力...然而災難後眾人的致力重建,才幫助了這座偉大的城市從灰燼中重啟,並崛起為繁榮、發展的今日成果。

倫敦市文化與觀光局局長柏杰(Nick Bodger)表示。為了紀念倫敦大火350周年,倫敦市府也贊助了藝文組織「Artichoke Trust」所主辦的城市活動「倫敦的燃燒」(London’s Burning)——這場為期6天的活動,結合了城市說書、古街區導覽、詩集吟唱與戶外展硯等節目,希望以表演來帶動350年後的倫敦市民,見證倫敦當初重生的時刻。而系列節目的壓軸,主辦單位更邀請到了美國的知名「火焰藝術家」貝斯特(David Best)在泰晤士河上,建起了一作長達120公尺的浮動模型,以全尺寸的木造建築,重現了惡火焚城的烈火回憶。

在火光之中,河岸彼端的市民觀眾們,也再度從烈焰與煙塵中看到了當初老聖保羅大教堂的火光幻影,毀滅與重生、恐懼與希望的交織,亦讓倫敦大火的350周年祭於驚人的高潮中劃下了驚嘆的句點。

過去24小時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