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24小時:3月21 - 25日
【2016.03.25 網路世界】 星期五:微軟Tay,被洗腦的人工智慧
|
#Tayandyou ,在24小時內成為納粹的人工智慧。
為了加強科技擬人化的服務,科技巨頭微軟公司周四才推出全新的AI聊天機器人:Tay。在Twitter上線開啟互動帳號的Tay(@Tayandyou),能藉由與網路對話來學習並蒐集使用者的社交行為,並藉此加強與網友的溝通互動性,包括線上的即時喇低塞、流行語、表情貼圖、熱門聊天話題等,Tay都能藉由互動來擬真聊天——然而,在上線後24小時之內,Tay就被網友「洗板訓練」,而被洗成「納粹帳號」。
在Tay登陸Twitter後,馬上吸引到美國網路論壇「4chan」的「/pol/」(政治版)鄉民,大批網友爆量湧入Tay的互動帳號,並用大量仇女,歧視黑人、墨西哥人、猶太人、穆斯林、非白人人種的言論,來與Tay互動。由於Tay的設定中,並未針對海量的仇恨言論設定篩選,同時為加速學習互動,Tay亦會拷貝或記錄不同網友的言論,以作為自己的互動資料庫內容,於是乎在短短的一天內,Tay就從「陽光好夥伴的設定」變成「滿口髒話與種族滅絕言論的狂人」。
在Tay陷入網路暴走之後,微軟也不得不緊急關閉Tay的Twitter帳號,並表示:雖然Tay的設定目的是希望能藉由AI科技來進行新世代的科技與文化實驗,但大量的惡意留言已扭曲了Tay的互動原意,因此負責單位只好暫時讓Tay下線整修,以避免這波公關危機繼續擴散。
在原先的設定中,微軟本希望Tay的互動技巧能幫助微軟鎖定美國國內18到24歲的「網路千禧世代」,除了加強使用者體驗外,微軟也希望能藉由更幽默擬人化的AI,迎頭趕上如蘋果的Siri、亞馬遜的Alexa等產品,在應用市場重新奪回商業先機。
而被認為是這次為Tay「洗腦」的元凶——4chan的/pol/板——在過去就曾因其鄉民板風的極端偏激,而引發多次仇女、種族歧視、族群仇恨與美國白人優越主義等爭議,而成為美國鄉民文化中,相對極端的光譜代表。
|
【2016.03.24 阿根廷】 星期四:阿根廷政變紀念前夕,歐巴馬的「自由探戈」
|
訪問阿根廷,歐巴馬的「Libertango」(自由探戈)。
在結束古巴訪問行程後,美國總統歐巴馬23日飛抵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拜會新就任的總統馬克里(Maricio Macri)。在首日的訪問中,歐巴馬與馬克里共同表達了對布魯塞爾恐攻案的哀悼,美方並強調在氣候變遷、區域合作、以及人權守護上,阿根廷對於美國的「重要性」——然而,歐巴馬的到訪,在「此時」卻顯得有點尷尬。
歐巴馬的來訪時間,剛好是1976年3月24日阿根廷軍事政變的周年前夕——40年前的這一天,阿根廷軍方在美國政府「兀鷹行動」(Operation Condor)的暗中鼓勵下發動政變、推翻了被美方認為「親左搖擺」的裴隆政府(當時的總統是伊莎貝爾.裴隆,他是已逝裴隆總統的第三任妻子,裴隆的第二任妻子則是《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的艾薇塔),並展開嚴酷的軍事統治。
在軍政府統治的期間裡,白色恐怖與政治謀殺讓超過3萬名阿根廷人「被消失」,而軍事統治的失控,亦成為軍方日後於1982年挑起福克蘭戰爭(馬爾維納斯戰爭)的誘因之一。事過境遷,歐巴馬此刻以「美國總統」身份的來訪,也讓骯髒戰爭的40周年祭格外諷刺。
在記者會上,歐巴馬除了以「過去黑暗的時代」來形容骯髒戰爭的往事,亦承諾馬克理總統將加速「美方的檔案解密」,藉以還原真相與協助阿根廷仍在進行中的轉型正義;不過發言中,歐巴馬並未就美方介入、顛覆阿根廷政治的歷史道歉,亦未明白面對美國政府之於「兀鷹行動」的黑手立場。
「在政變周年前夕的這種時候,用美國的星條旗塞滿我們的首都——這並不是一個恰當的表態。」反對黨正義黨(裴隆留下的工黨改制、前總統克里斯汀娜所屬政黨)幹部埃斯皮諾薩(Fernando Espinoza)就這樣表示,即便大多數民意對於「明星歐巴馬」的來訪樂觀其成,但對「美國黑手」心存餘悸的裴隆黨人卻對這樣的安排趕到反感,認為這是「非常挑釁而不尊重阿根廷記憶的舉動」。
歐巴馬將於當地時間3月24日參與政變與白色恐怖的悼念儀式,隨後他將與家人一同前往阿根廷西部渡假小鎮聖卡洛斯-德巴里洛切觀光,並於同日晚間飛返華府。
|
【2016.03.24 比利時】 星期四:布魯塞爾的悲劇,錯過情資的責任誰來坦?
|
比利時/歐盟:無法阻止恐攻,怪我囉?
布魯塞爾恐攻案過後第二天,比利時警方已確認三名嫌犯的身份——三名嫌犯都是土生土長的比利時人——他們分別是29歲的易卜拉欣與27歲的哈利德.巴克拉伊兄弟(Ibrahim & Khalid el-Bakraoui),以及24歲的拉什拉維(Najim Laachraoui)。
三人中,哈利德已是市區地鐵爆炸案的主嫌,並已確認身亡;而易卜拉欣與拉什拉維則是22日的機場炸彈客,易卜拉欣當場身亡,拉什拉維的生死則尚未確認;目前當局仍在追緝另一名疑似參與機場攻擊的「第四名嫌疑人」,但相關身份與線索並不明朗。
22日的布魯塞爾攻擊事件,截至目前為止已有31人罹難、300餘人受傷。
在攻擊案發生後,理應負責反恐預警的比利時情治單位也受到各方指責:近四個月來,巴黎、布魯塞爾的兩起重大攻擊,皆由同一個陰謀網絡所策劃,並都在布魯塞爾——比利時情治單位的眼皮底下——隱身藏匿、謀圖攻擊。同時,俄羅斯、土耳其、甚至敘利亞政府,在案發過後也紛紛表達出「恐攻威脅我早就告訴過你了」的姿態:敘利亞政府在22日即對外表示,先前早已將561名在敘利亞境內「參戰」的可疑歐籍人士名單轉交給比利時政府,而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也表示22日爆炸案中的幾個主嫌,曾在土耳其被逮捕過,「高風險情資也都早已通知比利時」,但重要的資訊為何會被比方漏掉呢?
根據《金融時報》的分析報導,同樣的情治窘況,在去年巴黎恐攻後就已讓比國政府滿頭包,但專家表示,目前比利時境內需被管制監控的「高風險清單」中,就至少有560人——然而要能有效監控清單上的名字,每一個被監控者皆需要15-20個探員的支援與分析,但比利時國安單位現役的幹員卻謹有750人的配置(包含150人的不足額)——情報人力缺口的落差,實則難以彌平。
也因此,在22日的悲劇之後,歐盟各國也再一次重起討論:在情報管制上,歐盟各國該不該「攤平壁壘」共享情報?甚至,歐盟究竟需不需要一個共同的防禦政策?
「我們需要一只歐盟協定,一份報障自由與安全的協定。」義大利總理倫齊在布魯塞爾悲劇後,即大聲倡提歐盟共同安全機制的想法,希望能打破歐盟各國情治單位的國家本位主義,組成一個「歐盟所屬」的情報單位,歐盟各區間的安全漏洞。而倫齊的意見也得到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與法國政府的支持。
甚者更呼籲歐盟各國應考慮「統合情治機構」,為反恐問題成立一支歐盟警察、甚至歐盟情報局,讓整體的控管更有效率;但相關的討論,在歐盟內部卻仍遭抵制,部分國家(例如英國)認為這樣的分享作法,將會妥協「各國的情治與國防主權」,進而影響國家各自對外的特殊利益。
在巴黎恐攻後,法國政府即大力促請歐盟統合各國的情報交換機制,並呼籲歐盟應主導境內飛航的身分登記(境內飛航的旅客id資料應交由歐盟攤平分享)、犯罪記錄分享庫、以及各種金融身份控管與偽造證件的特殊查緝等。
而各國的安全負責人也將在近日展開集會,預計歐盟各國將對反恐政策提出更進一步的合作議案。
|
【2016.03.23 東帝汶】 星期三:領海之爭,小國東帝汶強拼澳洲
|
挑戰澳洲「霸佔領海」,東帝汶包圍澳使館抗議!
昨日有超過一萬民的東帝汶人民,在每一人拉十人的號召下,湧入澳洲駐東帝汶首都帝利(Dili)的大使館,針對多年來的帝汶海爭議,要求與澳洲政府展開談判,提議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平分海域,一人完整的一半,重新劃分一條永久性的帝汶海邊界線。
這個一人一半的劃分方式看似合乎邏輯,但魔鬼藏在細節中,由於東帝汶外圍海域蘊藏豐富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如何從中取得最大利潤成為要怎麼定義帝汶海疆界的關鍵因素。
1972年,在東帝汶仍被葡萄牙殖民的時候,澳洲與印尼政府雙方繞過不願參與談判的葡萄牙,私自協調「帝汶缺口條約」,劃分東帝汶海域,後形成「帝汶區-公海區-澳洲區」這個未被正式認可的局面;其中,澳洲管轄區面積幅度比帝汶區多出好幾倍,與共享資源的公海區加總起來超過整個帝汶海峽的一半,這也代表著澳洲享有更多開採天然資源的優勢。
然而對現今的東帝汶來說,最大的不公平與難以服氣的是,當年澳洲所談判的對象是印尼殖民政府。東帝汶在1975年11月從葡萄牙殖民爭取獨立後,隨即在九天後被印尼強行以軍事占領方式再度被殖民,直到1999年聯合國介入。被殖民這段期間,澳洲政府卻因利益考量默許印尼侵犯東帝汶。爾後,雖然澳洲在獨立後東帝汶的發展上,給予相當多的援助,但對於過往霸道式的劃分帝汶海,卻百般推拖,不願重啟談判,因為領海的重新再劃分,將大幅減去未來澳洲可從此海域裡開採的資源量。
根據《雪梨先驅晨報》,東帝汶政府指稱澳洲與印尼對東帝汶不平等的簽約,讓東帝汶自獨立後累積損失高達六十六億澳幣,金額之高足以支付這個海洋國家整整三年的政府預算。主導「反對占領帝汶海運動」的Juvinal Dias因而大聲抗議:澳洲身為一個區域大/強國,不該如此濫用權力,剝奪東帝汶人民的權力跟未來!
2006年,澳洲與東帝汶曾決議暫時擱置領海爭議,共同開發並五五對分開採利益。但在簽訂石油協議後期爆出澳洲情報單位「ASIS 」於2004年協議談判期間在東帝汶內閣辦公事內裝置監聽器的醜聞,引發東帝汶強烈不滿,指責澳洲違反國際法,一狀告上海牙國際法院。東澳兩國關係自此降至冰點,領海爭議因此持續延燒。
今年二月,澳洲在野黨工黨的外交事務發言人承諾,工黨政府(如果上任的話)會釋出善意與東帝汶進行「有誠意」的談判,而如果談判失敗,也願意將此爭議交付國際仲裁。
昨日的抗議吸引不少學生團體以及社運人士;抗議運動預計將會持續到今天(周三),同時也會在澳洲幾個大城市展開。
|
【2016.03.23 比利時布魯塞爾】 星期三:布魯塞爾,攻擊案過後的第一天。
|
布魯塞爾,攻擊案過後的第一天。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週二驚傳的連環爆炸案,至今已造成31死(11人罹難於機場、20人罹難於市區地鐵站)250人受傷,比利時政府亦宣布三天國殤日,各種調查與追緝行動也在舉國哀悼之餘同步展開。
截至目前為止,歐盟當局或比利時官方仍未對犯案者與涉案組織的身份,作出切確指控;雖然在爆炸案發後數小時內,被認為是ISIS宣傳外圍的《阿瑪克通訊社》就發出「聖戰賀電」宣稱ISIS已「承認犯行」,但無論ISIS或比利時警方,目前都尚未公布攻擊案兇手的身份,真的是ISIS犯案?與巴黎恐攻有沒有關係?是哪一個組織網路或是嫌犯的身份國籍?真相資訊,至今依舊不明。。
比利時警方目前已公布了一段「疑似」參與22日機場攻擊案的三名兇嫌影像,其中兩人據信已在攻擊中自爆身亡,但另外一名身分不詳、身著白色夾克黑色漁夫帽、但面部特徵無法辨認的嫌疑男性,卻「很可能仍逃亡在外」。目前布魯塞爾大區仍保持封鎖戒備,大批軍警也全力投入了緝凶的追捕行動。
但在追捕發動的同時,未能阻止攻擊慘案的比利時警方與情報單位,其行動能力也再度遭到質疑:作為歐洲籍「聖戰士」密度最高的國家,比利時反恐與警察單位卻困於經費、人力短缺,以及國內語言族群、行政系統複雜所苦惱,而未能在多次重大恐攻行動前預警反應,其能力的不足與制度的弊病,或再度成為了歐盟心臟地區的「反恐漏洞」。
對於這樣的窘況,比利時國內亦發起檢討,但歐洲民主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利茲曼(Alexander Ritzmann)卻認為,新型態的恐怖組織網絡結合國際於在地,其多變隱匿的樣貌,本就讓各國單位疲於奔命,就算是在歐洲反恐與情報投資最「大手筆」的法國,亦無法有效預警在巴黎所發生的「兩次攻擊」。而比利時在去年11月巴黎恐攻案後,其國會亦緊急通過了四億歐元預算,作為各級反恐能量的補強——但這些訓練與投資,亦不是一蹴可幾,成效不可能即刻量化。
|
▎「我早就說了!」政策先知還是投機政客
比利時的悲劇,再另一方面也成為各地右翼保守派力量的「宣傳看板」。在法國,右翼的民族陣線(FN)領導人馬琳.勒龐,在攻擊案後除了表達哀悼之外,亦要求法國政府「即刻關閉比利時—法國邊境」;而英國「脫歐派」的政治大本營——英國獨立黨(Ukip)——也透過新聞稿,指責攻擊的悲劇責任,是「申根公約和散漫的邊境管制所釀成的直接苦果」,但Ukip激烈的政策表態,在非常時期內亦引發多方反彈。
除此之外,比利時的悲劇,亦衝擊北美的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的候選大熱門川普就表示:
一次又一次,事實證明,我對於恐怖主義的見解是再正確也不過的!是時候硬起來了!
川普的意見,亦轟向人在古巴繼續訪問(但有發表哀悼聲明)的歐巴馬總統,「在古巴講這種話,豈不讓你看起來可悲又可笑!快回來吧,古巴對你又不好!」而採取同樣見解的,還有共和黨另一參選人卡西奇,他認為在這樣的非常時期,身為自由世界領導人的美國總統,理應取消行程、排除萬難返國「統馭世界的反恐聯盟」,而不是繼續悠悠哉哉地在加勒比海的陽光下「享受莫名奇妙的棒球比賽」。
「以不向恐懼屈服為由」的歐巴馬,目前仍決定繼續行程,他認為各種的政策回應都已就緒,眼下最重要的反而是要保持冷靜、不要讓恐懼影響日常,因為只要一慌張,「恐怖份子就算是得逞贏了」。
▎比利時式的不屈
攻擊過後,包括全球各大城市與布魯塞爾街頭,都出現了致意的人潮。而作為布魯塞爾城市的象徵,「尿尿小童」(Manneken Pis)也成為布魯塞爾人向恐怖份子示威的代表。在網路或市區中,到處都是尿尿小童的哀悼,而小童往象徵恐懼的步槍上肆意撒尿,亦成為比利時人們頑強回應的代表意象。
|
【2016.03.22 比利時布魯塞爾】 星期二:322布魯塞爾連環爆炸案
|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22日發生攻擊事件,截至目前為止,已獲通報至少28人死亡,但事件仍在進行中,相關傷亡人數、發起組織與攻擊形式等訊息仍不見明朗。
當地時間22日上午8點,首都東部的布魯塞爾機場出境大廳,同步發生兩起爆炸事件,目前已知至少13人罹難。比利時檢方表示,爆炸中可能「或有一名自殺炸彈客」,但後續情況仍有待調查;在截稿當下,機場爆炸案已造成11死、31人命危、23人重傷與27人輕傷。
隨後,當地時間9點15分,布魯塞爾市中心接近歐盟總部所在地的馬爾比克地鐵站(Maelbeek Station),一輛列車在進行途中也發生爆炸,目前當局確認至少15死亡、55人受傷。
兩處爆炸發生後,目前布魯塞爾已進入封城狀態,機場周邊除疏散全部旅客並取消所有航班(至周三上午6點)外,周邊區域亦已封鎖;而城市中心,各大公共交通運輸系統亦全面停駛,市區內的電信網路也一度因為流量過大而癱瘓。當局呼籲目前布魯塞爾城內所有民眾「切莫外出」,全國警戒也調高到了等級四的高度威脅狀態。
歐盟區大部分會議暫停,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已連繫法國總理歐蘭德,宣布歐盟總部降半旗。
「很多人死亡,很多人受傷。」比利時總理夏爾.米歇爾在災後除表悲痛與譴責攻擊者的「懦弱可惡」之外,亦呼籲全國民眾表持冷靜,直指目前國家的首要任務是「疏散所有民眾到安全的地方」,其他的問題都請交由後續的調查。
|
▎誰發起還不知道
截至目前為止,仍未有相關組織出面承認發起攻擊的責任;但上個星期布魯塞爾才剛經歷過一場大規模搜捕,逮捕了涉嫌參與2015年11月13日巴黎連環攻擊的「主嫌之一」阿布度薩蘭(Salah Abdeslam),在當時比利時官方就已表達過對其網絡人數以及後續報復的擔心,並因此帶出兩者相關的連結推測。
著名的挪威恐怖主義專家黑格海默(Thomas Hegghammer),在今天的攻擊案發生後,亦藉由Twitter表示:「這並非常不尋常,在歐洲,在大規模的逮捕肅清後(指18日比利時警方逮捕阿布度薩蘭)就發生如此規模的攻擊事件。這顯示在這的(恐怖)網或或比想像中龐大,並已準備好攻擊。」
「如果——仍是如果——布魯塞爾事件的主謀與巴黎(1113攻擊案)是同一個網絡,那麼這將會是歐盟反恐單位的處境分水點。在過去,沒有人可以造成這樣大的打擊——兩次。」
與巴黎攻擊案的諸嫌相同,在歐洲出生的阿布度薩蘭曾前往敘利亞參與內戰,並與ISIS等團體「過從甚密」;而目前比利時警方正全力追緝其網絡另一名在逃嫌疑人——Najim Laachraoui——他們在2015年於希臘邊境共同留下入境紀錄。
|
▎歐洲各國回應
布魯塞爾機場與地鐵站爆炸不久,歐洲各國在最短時間內相繼採取相關安全措施——緊鄰比利時的荷蘭宣布召開緊急安全會議;法國迅速調派一千六百名增額警力前往邊境加強管制,戴高樂機場進入全面戒備,嚴密安檢所有從布魯塞爾入境的火車;英國首相卡麥隆將針對爆炸案主持英國緊急應變小組(COBRA)。
義大利籍的歐盟高級代表(同外交部長)費德麗卡.墨格里尼(Federica Mogherini)在爆炸案後也在記者會發言呼籲冷靜與團結,但因情緒激動而無法完成記者會。
歐洲各國領袖也於社交網站上發表回應:
最後,歐盟高峰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沉重表示:
布魯塞爾機場與歐盟地區的爆炸案令我感到震驚;我們失去了許多無辜的生命,傷及許多無辜的人。我在這裡,對受難者以及他們的親友致意。這場攻擊, 是我們被那些肇於仇恨與暴力的恐怖分子所劃下的又一場低點。
歐盟的機構能有幸在布魯塞爾生根,是因為比利時人民與政府的慷慨。今天我們,歐盟,會與比利時以及整個歐洲站在一起,協助布魯塞爾力抗恐怖主義對我們所有人帶來的危機,以此回應我們對比利時的感謝。
|
【2016.03.22 荷蘭海牙】 星期二:ICC歷史性的「戰爭罪判決」
|
首次聚焦戰爭中的性暴力罪刑!國際刑事法院歷史性判決,裁定剛果民主共和國前軍閥「戰爭罪」。
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前副總統本巴(Jean-Pierre Bemba)在2002-03年間,對於其所領導「剛果解放運動」在鄰國中非共和國所犯下的強姦、掠奪等罪刑,知情卻未予以制止,昨日國際刑事法庭(ICC)審判裁定,本巴必須為此負責,獲判兩項違反人道罪與三項戰爭罪。當日有近有五千名被害者在一旁聽證,為歷年審判最高聽證人數。
雖然國際上也有以性暴力裁定戰爭罪的案例,但這次卻是ICC首次,在以視性暴力為軍方使用的戰爭武器基礎上進行審判。此次審判也同時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訊息:上層領導必須對其下屬軍人的行為負責,尤其是當涉及大規模反人道行為的時候。
2002年中非前武裝部隊參謀長發起政變,時任總統帕塔薩(Ange-Félix Patassé)向鄰國DRC請求軍事支援,本巴隨即調派麾下一千五百多名「剛果解放運動」軍人前去協助鎮壓反叛軍。在五個月鎮壓期間,DRC的「解放軍」肆虐當人民,進行財產掠奪以及「大規模強姦」。
判決指出,犯案軍人以「軍餉與糧食配給不足」為由,強姦當地人民,作為對自我的「補償」,或是以性侵來「懲罰」他們口中的「叛亂者」。也因此,被害的不只有成年女性跟女童,還括男性與老人,被當眾羞辱。
本巴的律師辯稱,一旦軍隊越界進入中非共和國後,就不再聽命於本巴,權責轉移由中非總統監管,但ICC判定,本巴身為解放軍的軍事指揮官,對於下屬不法行為,難以辭咎。
ICC首席檢察官班索達(Fatou Bensouda)表示,這些位居高層的指揮官,向來認為毋須為前線發生的犯罪行為負責,這次的判決透過樹立規範警告上層領導,未來恐難逃犯罪責任。
雖然此次判決並未白紙黑字地重新定義「強姦罪」,但有鑑於強姦、乃至大規模性暴力在戰時幾乎屬常態,對受害者造成的身心創傷甚大,甚至一輩子背負恥辱與外界汙名化的標籤,如同在旁聽審的人權團體事後所說,判決只是讓受害者一直以來所承受,轉回由加害者來承擔負責。
本巴在2006年角逐總統大位失利之後不久即流亡歐洲,2008年國際刑事法庭發出逮捕令,本巴同年於布魯塞爾被捕後移交法庭審判。本巴在剛果共和國國擁有眾多支持者,外界原本預期他會參與年底的總統大選。
※非洲中部有兩個「剛果」,分別是西邊的「剛果共和國」(République du Congo)與東邊的「剛果民主共和國」(République démocratique du Congo);剛果共和國的首都在布拉柴維爾,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首都在金夏沙;近年來因動亂而屢受國際關注的,則是首都在金夏沙的「剛國民主共和國」(簡稱DRC)。
|
【2016.03.22 古巴】 星期二:和而不同:歐巴馬會面勞爾.卡斯楚!
|
和而不同:歐巴馬會面勞爾.卡斯楚!
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古巴行,21日邁入行程的第二天。在周一上午,歐巴馬一行人首先參訪了「革命廣場」,並在古巴副總統梅薩(Salvador Valdes Mesa)的陪同下,於廣場的何塞.馬蒂記念碑前,向這位逝去的古巴獨立英雄致意;隨後,歐巴馬正式拜會古巴總統勞爾.卡斯楚,兩人面談3個多少小時後,也和諧地發表共同聲明,一齊強調「解除禁運」對於美古關係正常化的迫切性。
然而在公同聲明中,兩國除了展望彼此的未來外,歐巴馬亦再次強調美方對於古巴「民主化」的關切:
「古巴的命運,並不由美國或任何其他國家來決定...古巴有其驕傲,而未來的古巴也將由古巴的人民自己決定。」歐巴馬表示,「...然而在此美國仍會持續為民主與人權發聲。」
在聲明之後,兩國元首也相當罕見地開放媒體提問,但歐巴馬口中的「民主開放與人權問題」,卻也逼得勞爾.卡斯楚站上媒體火線,其中CNN記者吉姆.阿科斯塔(Jim Acosta)就針對政治犯問題,質問勞爾「為何還有政治犯?為何不放人?」
「什麼政治犯?給我名字、或名單,你大可以在記者會結束後,把所謂的『政治犯名單』給我。如果我們當真拘捕了那些政治犯,他們在今晚就能被釋放。」記者的發言,雖讓勞爾的反應略顯激動,但在場的古巴記者與場外民眾卻也對勞爾所受到的「挑戰」大感意外,「這是他第一次再直播中被記者問到人權問題。」
白宮安全顧問羅爾德,事後也對媒體解釋,即便在歐巴馬來訪前古巴已陸續釋出多名政治犯以表善意,但就古巴政府的認定,許多外界所說的「政治犯」並不是因為政治因素而有所刑事定罪入獄,在定義上彼此仍有認知上的落差。
與此同時,勞爾.卡斯楚也藉由國際記者會,向美方關切美國境內日益嚴重的種族歧視、經濟階級與健保問題等,並大利呼籲美方「解除禁運」以及「把關塔那摩灣歸還給古巴」。
根據1901年美國強行通過的《普拉特修正案》,美國在1903年強行租借古巴的關塔那摩灣至今,雖然古巴革命後曾經多次要求索回國土,甚至告上國際法庭,但美方始終都置之不理。
|
【2016.03.22 古巴】 星期二:他們的那時此刻
|
穿越時空的合照:歐巴馬 X 切.格瓦拉,在哈瓦那革命廣場。
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古巴行,21日的行程第二天上午,歐巴馬一行人首先參訪了「革命廣場」,並在古巴副總統梅薩(Salvador Valdes Mesa)的陪同下,於廣場的何塞.馬蒂記念碑前,向這位逝去的古巴獨立英雄致意。
然而這場致意活動,卻將許多歷史巧合揉捏成一團。
在「革命廣場」北側,是古巴戰爭領袖何塞.馬蒂(Jose Marti,1853-1895)的紀念碑;但在廣場南側,卻有著另外兩位古巴英雄的革命面孔——西恩富戈斯(Camilo Cienfuegos,1932-1959)與切.格瓦拉(Che Guevara,1928-1967)。
西恩富戈斯與切都是1959年古巴革命的前線英雄,與「指揮官」菲德爾.卡斯楚情同兄弟的兩人,亦是卡斯楚最信任與仰賴的同志與摯友。
然而西恩富戈斯在1959年革命成功之後,卻在在一次神秘的墜機事件中失蹤、自此下落不明;而切則在古巴之後,轉戰於剛果、玻利維亞輸出革命,但卻在1967年10月9日於玻國山區遭CIA所策劃的行動伏擊、處決。
此時彼刻,正在破冰之旅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也不無巧合地於革命廣場前與這名遭CIA處決的「英雄」合影。
而在一旁的古巴副總統梅薩(右),也曾是1961年豬灣事件中,古巴革命軍的前線戰士。當時在CIA的武裝支持下,大批反革命的古巴流亡部隊登陸古巴西南的豬灣,企圖推翻革命政權,但最終卻被古巴政府擊潰,而成為中情局史上最難堪的干預案例之一。
|
【2016.03.21 印度】 星期一:圖博(西藏)流亡政府的「司政」選舉
|
圖博(西藏)流亡政府持續運轉,流亡圖博人星期日在印度舉行「司政」選舉。
星期日(3月20日)早上九點開始,印度達蘭薩湧入數萬名流亡圖博人,準備為未來五年選出圖博流亡政府的政治領袖「司政」(同內閣總理),以及第十六屆圖博人民議會議員。印度達蘭薩是圖博人行政中央(Central Tibetan Administration, CTA;通稱圖博流亡政府)的駐地,也是十萬多名流亡海外圖博人最核心的政治據點。
現任司政洛桑森格(Lobsang Sangay),是擁有哈佛高學歷的學者,在去年初選中便以19776票比10732票的差距勝出,成為日前聲望最高的候選人,可望連任。但緊追在後的巴次仁(Penpa Tsering),擁有多年議會的經驗,現為人民議會議長。兩者在對中政策上並無顯著差異,皆遵循達賴喇嘛的「中間派」,倡導零暴力,以和平抗爭方式爭取更完整的自治權。相較於前兩位的溫和路線,算是已經「出局」阿特所克(Lukar Jam Atsok),曾因激進立場被中國官方囚禁,主張「完全獨立」。不少圖博人擔憂其主張會進一步激化與中國的對立關係,將不利於流亡海外的圖博人爭取國際支持。
在投完票後洛桑森格表示,圖博人行政中央一直都準備好與中國政府展開對話,但不是單方面有意願就行,中國政府還是需要願意對此回應。
達賴喇嘛於2011年表示時機已成熟,是時候推動圖博流亡政府民主化,並宣布卸下一切政治職責,移交給未來的司政;第一任民選司政選舉遂於同年展開。而司政最大職責是代表圖博人行政中央處理對外關係(如維繫與印度的外交關係),領導流亡於世界各地的海外圖博人推動民主運動,還有,降低在抗爭行動中層出不窮的自焚行為。
司政與人民議會的選舉是否有助於圖博爭取更多自治權,部分人心存疑慮,畢竟儘管達賴喇嘛在國際上有相當高的能見度與話語權,但圖博人行政中央並不被世界各國承認,除了象徵圖博人追求自治與自由的精神,外交實權上仍一定程度受限。然而對前去投票的流亡圖博人來說,昨日的投票是用實際行動體現民主價值,對維繫圖博流亡政府的運轉意義相當大。
此外,達賴喇嘛近年身體狀況不佳,今年初亦飛往美國進行身體檢查;這位精神領袖的健康狀況成了一個警訊,不僅提高了這次選舉的重要性,似乎也意味著圖博流亡政府必須加快深化民主的腳步。
此次選舉有近十萬名流亡圖博人註冊投票,最終結果將在統計所有海外選票後,統一於4月27與28日公布。(開票進度:The Tibet Sun)
|
【2016.03.21 古巴】 星期一:目睽半世紀,歐巴馬今抵古巴啟動美古破冰之旅
|
哈瓦那,歐巴馬來也!
美國總統歐巴馬20日下午偕同第一家庭成員造訪古巴——而他也是88年來,首位踏上古巴國土的美國總統。而在歐巴馬之前,前一位訪問古巴的柯利芝總統,乘著戰艦花了3天才抵達哈瓦那,「但我只花了3個小時而已!」乘著空軍一號而來的歐巴馬落地後這樣表示。
歐巴馬此行的第一天行程,就先在古巴外長的陪同下與第一家庭來了一趟哈瓦那舊城區的徒步之旅,隨後他亦與哈瓦那天主教總主教——海梅.路加.奧特加——會晤,並感謝奧特加總主教與天主教教廷自2014年以來,作為古巴—美國破冰互動的「中間管道」。
而隨後三天的行程裡,歐巴馬也將在當地時間21日會晤古巴領導人勞爾.卡斯楚,並在22日觀賽古巴棒球代表隊與MLB坦帕灣光芒對的友誼賽;然而,歐巴馬此行將不會與「指揮官」——已經退休的菲德爾.卡斯楚——會面。
但在歐巴馬飛抵哈瓦那之前,哈瓦那市區也出現了兩波警民衝突,包括:異議團體「白衣女士」(Damas de Blanco)就在哈瓦那示威,並與親政府團體隔空叫罵,並引發古巴警方強制驅離、逮捕多名白衣女士的參與者。
作為古巴民運異議團體的代表,發起於2003年的「白衣女士」,是由一批被囚禁、消失的民運人士親屬所組成。其周日的抗爭,則是為了爭取國際對於古巴國內人權問題的關注;但相對的,在街頭上另一群親政府示威者,則打著「反對媒體恐怖主義」的標語,聲稱要在歐巴馬面前「為菲德爾與勞爾前進!」
歐巴馬預計在22日與古巴民運團體私下會晤,而21日與勞爾.卡斯楚的公開行程中,雙方亦可能就禁運、投資、政治開放問題發表公同聲明。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