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4小時/國際鏡頭一周間(1003-1007)
【2016.10.7 挪威】 201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
|
2016年諾貝爾和平獎,由主導與左翼游擊隊FARC達成和平協議、但協議本身遭到公投否決的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所獲得。
負責頒獎的諾貝爾研究所表示,這次的獎項,是肯定桑托斯總統過去4年以來致力與FARC的談判,雙方在今年年中所簽署的和平協議,象徵著哥倫比亞52年流血衝突的結束;即便這份和平協議,並未在10月2日的公投中,獲得哥倫比亞民眾的背書,但桑托斯政府的努力與不懈,仍為這場22萬人罹難的衝突,保留了和平的一線曙光。
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10月2日的公投結果雖然未能通過協議,但這並非「戰爭與和平」的零和遊戲,因為終結暴力與流血已是哥倫比亞的社會共識,而主辦單位亦希望透過諾貝爾和平獎的授予,鼓勵公投後的哥倫比亞能繼續與FARC的和平談判。
在10月2日公投之前,哥倫比亞政府與FARC的和平協議,一度被外界認為是「得獎頭號熱門」,但公投最終竟是以50.2%的否決票為結果,慘遭否決。因此得獎的呼聲,也轉向了伊朗核子協定、救助難民的希臘島民所頂替。
然而將諾貝爾和平獎授予桑托斯總統一事,也在記者會現場引發眾外媒質疑:把獎給桑托斯,是要獎勵他的「失敗」嗎?當哥倫比亞人民透過公投否決了桑托斯的爭議提案,諾貝爾協會此時的「肯定」,是否與哥國的民主意志背道而馳?和平協議是FARC與哥倫比亞政府共同簽署,為何獎項不是與FARC共同分享,而僅頒發給桑托斯總統一人?諾貝爾協會是否迫於政治正確的壓力,而忽略了FARC在和談中的重要性?
委員會表示,重視的是「致力和平的動機與努力」而非單純以結果論斷,之所以在公投後仍決定將獎項頒授給桑托斯總統,主辦單位確實希望「起到鼓勵作用」,以協助哥國政府力抗壓力、繼續致力於重新和談。
至於為何只有桑托斯總統獲獎,則是因為目前的FARC和談,其主動的倡議係由哥倫比亞政府在其任上所發動,而作為政府最高領導人,桑托斯總統的代表性與對和平的意志展示,才讓他成為今年的和平獎得主。
但和平談判,並不是桑托斯總統一人拼命就說了算,同樣努力協調的FARC領導層呢?為此,官方發言人則以「我們不對未得獎者發表評論」為由,迴避了在場記者的追問。
在大會公佈得主的同時,人正在哥倫比亞策劃下一波和談更新的桑托斯總統,本人並不知情。目前包括哥倫比亞政府與FARC方面,都已表態「接受公投結果」,並將為重啟協約談判展開新一輪的前置努力。
|
【2016.10.7 美國】 「巨怪」颶風馬修:佛羅里達百萬人大逃難
|
颶風馬修再成巨怪:佛羅里達百萬人大逃難。
肆虐加勒比海的大西洋颶風馬修(Hurricane Mattthew),目前已在海地、古巴...等地造成300人死亡的嚴重災情;但在遠離眾島國後,強度降為三級颶風的馬修,卻在一路向北的海上補足了水氣,並於6日再恢復成四級颶風(每小時風速達209—251公里),登陸佛羅里達之前更有機會重回五級颶風(最高等級,每小時風速達252公里以上)的驚人規模。目前包括佛羅里達、南卡羅來納與喬治亞州都進入了緊急狀態,美國境內更有250萬人接到命令,要求高風險地區「即刻撤離」。
這是玩真的,這次的風暴會害死你們!我們的時間已所剩不多了!
面對11年來最強的大西洋颶風,迎風的佛羅里達州長瑞克.史考特(Rick Scott)已將神經緊繃到最高境界,除了發佈全州緊急命令之外,從兩天前開始史考特州長就以通令高風險地區的150萬人「即刻撤離」,並調度3,500名國民兵緊急入駐。
然而佛州自2005年威爾馬颶風(Wilma)之後,就未再經歷大型颶風(Major Hurricane,指三級以上、風速強度每小時只少178宮裡的颶風),因此各地的撤離進,也讓佛州政府特別擔心。以邁阿密北部海岸為例,儘管當局發佈了非強制的撤離建議,但颶風帶來的大浪反而吸引了大批觀浪與衝浪客的圍觀,輕鬆的態度反而與當局的緊繃形成強烈對比:
我們派了國民兵進駐...但我們才不會冒著別人的生命風險去救你,就因為你們下了愚蠢的決定拒絕撤離。
在風災會報上的史考特州長,屢屢以強硬發言向州民們喊話,「別拿自己的命當賭注」。因為包括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美國國家氣象局,都因馬修颶風而發出「嚴重警告」,除了首當其衝的佛羅里達恐將因強風豪雨而陷入「毀滅性的災難」,土石流、坍方與大規模淹水的可能,更讓境內不少地區「位來數周、甚至數月都不適人居」。
而除了佛羅里達的150萬人撤離命令之外,南卡羅萊納州與喬治亞州亦發佈了局部緊急狀態,風災影響範圍內的撤離亦達到了250萬人之譜。
另一方面,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於周四簽署了緊急命令,通令聯邦政府「全力支援佛州救災」,除了救難部隊的待命之外,各種物資、準備災區運補與交通疏散使用的緊急油料,也都準備就緒,以避免重演過去卡崔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式的「天然危機」。
|
【2016.10.6 加勒比海】 52年來最強:橫掃加勒比海的颶風馬修
|
52年來最強:橫掃加勒比海的颶風馬修。
創下大西洋地區近十年來最強風速的「颶風馬修」(Hurricane Matthew),過去兩天挾著每小時230公里超級強風(超過17級風),於加勒比海地區造成破壞性的災情,受創最重的海地南部省更有80%的房屋遭到吹垮,包括古巴、牙買加、巴哈馬亦遭天災重創。雖然馬修目前已離開加勒比海地區,但仍維持三級颶風之姿直撲佛羅里達州,成為十年來對美國最具威脅的大西洋颶風。
誕生在西大西洋的馬修,是繼2007年的超級颶風菲力克斯(Felix)之後,大西洋地區睽違九年的「五級颶風」。五級亦是颶風強度的最高等級,在這等級內的最大風速,每小時也超252公里——若以9月底侵台的梅姬颱風為對比,當時測到的最高風速紀錄,曾達每小時206公里左右。雖然馬修「五級」的罕見規模並沒有維持太久,但在侵入加勒比海地區時,仍維持著四級颶風之姿(每小時風速達209—251公里),並在兩日的肆虐後,於古巴與海地造成嚴重災情,目前已知至少26人死亡。
馬修颶風在穿越加勒比海的過程中,也在海地的南部省地區造成淹水與土石流災情。最為全世界最為貧窮的國家之一,海地在2010年那場造成20萬人死難的大地震之後,國內的重建一直難有進展,因此來勢洶洶的颶風馬修,也造成了南部省的慘重災情。根據聯合國的救援預估,南部省境內約有80%的建築物傾毀,在擔心物資、飲水與災後傳染病盛行的同時,海地全國更有35萬人亟需外界救援。
隨後北上的馬修也繼續在古巴的關達納摩省、以及巴哈馬造成破壞,但在脫陸之後馬修又再吸足大西洋水氣,並維持三級颶風的強度(每小時風速達178—208公里)朝美國佛羅里達州前進。
如果馬修直衝佛羅里達,他將會帶來近年罕見的極慘破壞!
共和黨籍的佛羅里達州長瑞克.史考特(Rick Scott)表示,自從2005年威爾馬颶風(Wilma)之後,佛州就未曾面對過三級颶風的直接威脅。當時的威爾馬在南佛羅里達的沿海地區,造成了26人死亡,州內320萬戶停電與交通中斷,更讓佛州各區癱瘓了兩個星期才重回軌道。
目前佛羅里達已經提前對數百萬戶居民下達撤離命令,就連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於周三前往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聽取簡報,呼籲各地民眾審慎防災:
這個颶風是來真的!你們總是能重建家園,你們總都能修復財產——但在天災之中,你們無法讓失去的生命死而復生。
|
【2016.10.5 泰國】 曼谷機場風波,黃之鋒為什麼去泰國?
|
香港學運領袖、香港眾志祕書長黃之鋒,於10月5日凌晨入境泰國時遭到泰國當局扣留在機場,並於當日下午遣返回到香港。為何泰國不准許黃之鋒入境?外界猜測是否受到了來自中國方面的壓力,中國外交部僅回應了「尊重泰國依法實施出入境管理」。
泰國在害怕什麼呢?
黃之鋒此行是應泰國的大學邀請,分享關於香港民主發展與社會運動的經驗,如果讓曾在香港占中運動活躍的黃之鋒入境,或許會讓泰國與中國之間造成不愉快,但是真正令泰國政府介意的,可能是黃預定10月6日要參加的泰國法政大學大屠殺40周年紀念。
1976年10月,泰國國立法政大學聚集了將近一萬多名學生,掀起反對軍政府獨裁的示威運動,宣揚制定泰國新憲法。10月6日,為了盡快讓事件落幕,大批保守派民兵在泰國政府的縱容之下,直接闖入法政大學內對示威的左翼學生展開武力鎮壓,甚至以殘虐私刑的手段「處決」學生。
發生在法政大學的大屠殺,又被稱做血腥星期三,在泰國政治發展史上留下令人震撼的污點。到今日剛好滿40周年的紀念日,在泰國社會大眾裡仍有集體失憶、真相未明的問題。泰國的民主化、學生運動還有沒有希望?尋求香港民主運動的經驗,或許證明了泰國仍有一股生命在茁壯,前景未必悲觀。
|
【2016.10.5 南非】 大學生之怒:南非「自由人世代」的教育權衝突
|
大學生之怒:南非「自由人世代」的教育權衝突。
學費問題,如何影響世代正義?為了抵制節節暴漲的大學學費,南非各大學生團體,本周發起了全國性的校園抗爭,創下自1994年結束種族隔離以來,南非境內最大、也最憤怒的學生運動。抗議學生表示,過去幾年南非的高教學費,每年皆以10%的漲幅飆升,高額負擔更直接封死了中下階級黑人學生的求學與階級翻轉之路。然而各地的示威,周二卻在約翰尼斯堡的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內失控,受校方邀請「鎮暴」的警察部隊,在校園內對學生動用橡膠子彈、催淚瓦斯與震撼彈,雙方衝突也讓這學術殿堂搖身成為混亂的街頭戰場。
從2015年開始,南非各大專院校陸續出現了「#FeesMustFall」(#學費必須降)的學生抗議,但隨著新學年的學費計畫在上月公佈,學生們反學費調漲的怒火又再一次被點燃,各地「免除學費」、「平等教育」的串連,也讓南非進入了後種族隔離時代的最大學運潮。
在結束種族隔離後,掌政的非洲民族議會黨(ANC,簡稱「非國大」)始終打著「轉型正義」、「階級平衡」、「經濟平等」的政治招牌,但南非的經濟狀況與社會分配卻是每況愈下,本受政治壓迫的黑人群眾更因貧富差距的惡化,被推向了貧窮的絕境。
目前這批爭的學生,大多是出生在種族隔離後的「自由人世代」(born frees),對於長期執政的非國大黨亦不抱懷著過去一代、共抗白人政府的「革命情感」。
抗爭的學生認為,非國大黨曾經以「大學免費」作為施政承諾,並宣稱平等的高等教育將讓更多中下階層的黑人學生透過教育翻轉階級,並培養新一批的專業人才,從經濟、社會的角度,協助南非更快地遠離種族隔離的階級遺緒;然而,非國大黨的政見未曾實現,近年來大學學費更是逐年以10%的比例飆漲,加上低迷景氣與超過25%的失業率,一來一往間也更壓迫了一般學生在校園的生存空間。
這些在校園內發生的狀況,很可能會摧毀我們的大學體系。
南非總統祖馬(Jacob Zuma)本周一表示,雖然對學生的抗爭手段不予認同,但南非政府已聽到了大家的心聲,因此通令各級高等院校「未來將凍漲學費一年」——但2017年後,則又將恢復調整8%,以平衡高教機構的財政需求。
然而祖馬的回應卻進一步激怒了學運團體,並指責祖馬在周一接見學生代表時,「唸完講稿就走人了」,往來間毫無對話的誠意,官方的態度也才逼迫學生升級抗爭,並延燒出另一波校園風雲。
官方表示,抗議的學生團體包圍了各大院校,以佔領教室、封阻校園出入口的方式發動罷課,但學生們在衝突中造成的設備破壞以及課程延宕,卻也讓部分學校「無法接受」。像是周二,約翰尼斯堡的金山大學,就以「其他學生心生恐懼為由」申請警察進入校園「維穩鎮暴」,雙方在校區內全面衝突,震撼彈、催淚瓦斯與橡膠子彈,更在教室大樓間造成悲喊與混亂。
雖然在過去15年間,南非政府對大學的補助預算已增加了70%,但辦校的成本與廣收學生的教學壓力,仍讓大學經營各自面臨財政危機。目前南非政府每年提供的補助預算,約達新台幣1,633億元,若要符合學生的「中下階層免學費要求」,預算規模至少需要三倍以上,對於財政困難的南非政府,或也是難以兌現的尷尬支票。
|
【2016.10.4 哥倫比亞】 #公投背後的黑歷史 #哥倫比亞 #FARC #Narcos
|
如果你喜歡看Netflix的自製影集《毒梟》(Narcos),那麼,以下的故事你一定會有興趣。
2016年10月2日,哥倫比亞藉由公投,以49.8%支持、50.2%反對的最終結果,正式否決了政府與左翼游擊隊「FARC」簽署的和平協議——哥倫比亞的態度,讓國際社會大感意外,而這場纏鬥52年、造成22萬哥倫比亞人喪生的血腥戰爭,也因此被推遲了落幕。
公投過後的第二天,哥倫比亞國會照常開會,嘈雜熱鬧的仍是「公投不過,重新開戰嗎?」「和FARC的和平協議,該怎麼談下去?」,但議場內各方的焦點,卻仍是照片中抿嘴肅穆的這位白髮男子——現任參議員,阿瓦羅.烏里韋(Alvaro Uribe)——他也是哥倫比亞前總統,並在這次公投中,成為抵制協議最力的哥倫比亞人。
現年64歲的烏里韋,24歲就投入政壇,並在2002年至2010年間連任兩屆哥倫比亞總統。作風極具魄力的他,在任上結合美援,對FARC發動了大規模的掃蕩作戰,配合空襲、叢林戰,更接連擊斃了FARC大批將領、領導、指揮官,逼得FARC陷入絕境。烏里韋對FARC的行動,雖然也涉及了爭議——例如暗殺、刑求、法外處決——但猛攻之下,也鋪平了日後雙邊妥協的談判背景,後來接任的總統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才能與FARC達成和平協議。
65歲的桑托斯總統也是哥倫比亞的政壇老兵,雖然他與FARC的談判耗盡了4年,但協議內容卻總被哥倫比亞反對派攻擊為「過度讓步」,口中的和平期許,也被哥倫比亞人諷刺為「只顧自己的歷史定位」——其中,攻擊桑托斯最為激烈的,就是前總統烏里韋。
在過去,烏里韋與桑托斯曾是並肩作戰的政壇老友。2002年總統大選時,大力力挺烏里韋的桑托斯,在選後也被任命為國防部長,於2002年至2009年任上,力主負責對FARC的掃蕩。桑托斯對FARC的無情攻勢,讓他深獲烏里韋的信任,甚至在任滿卸任後,烏里韋也力拱老友,幫助桑托斯登上總統大位。
不過自己當上總統的桑托斯,反倒祭起了和解大旗,並在2012年與FARC展開和平談判;這一舉動,大大地激怒了烏里韋,回到參議院的他多次公開痛罵桑托斯的「背叛」,指責老友「對我說謊堅稱會剿匪,結果騙了我的支持,當上總統候卻又偷偷和FARC談判。」
生了四年氣的烏里韋,最終也煽動起了人民的疑慮,並透過周日的公投否決和平協議,重重地打臉了老友桑托斯。
但都離開位置了,為什麼烏里韋還如此執著,或者說——他為什麼那麼恨FARC?
坊間的說法,是因為「恨」。在哥倫比亞大城麥德林(Medellin)發跡的烏里韋一族,其實當地的牧業大地主,但顯赫的家世,也讓烏里韋一族被FARC鎖定而名列綁架名單之中。
1983年6月14日,一批FARC的武裝部隊攻進了烏里韋老家的莊園,並企圖綁走烏里韋的爸爸阿爾貝托(Alberto Uribe)與弟弟聖地亞哥(Santiago Uribe)。但在亂戰中,頑強抵抗的老烏里韋卻遭到FARC士兵開槍——一槍擊中胸口、一槍貫穿咽喉——而當場斃命,烏里韋與FARC的「血海深仇」自此難解。
當時的烏里韋才剛卸任麥德林市長(短暫代理5個月),根據他的自述,原本富裕的烏里韋一族也在父親橫死之後,家道中落,年僅30歲的他只好接管一族,並忍痛變賣祖產以維持家族的財政。之後,烏里韋在1986年當選參議員,進入國會的他也逐漸嶄露頭角,並讓一族之名享譽全國。
但與FARC的這段血海故事,其實還有案外案。
2004年——也就是烏里韋當選總統後的第二年——美國國防情報局(DIA)因應機密年限到期,解密了一批發自哥倫比亞的1991年電文檔案,但烏里韋的名字卻與一批殺手、毒梟並列其中。
電文寫道:
阿瓦羅.烏里韋.貝萊斯—哥倫比亞政治家與參議員,與麥德林毒梟集團關係密切,是其於政府高層的手腳。烏里韋本人有涉入美國境內的毒品交易。他的父親因為牽扯進毒梟走私,而在哥倫比亞遭到謀殺。
烏里韋為麥德林毒品集團工作,並是帕布洛.埃斯科巴.加利維亞(Pablo Escobar)的密友。他協助埃斯科巴贏得了國會選戰,讓他成為荷黑(奧特嘉,Jorge Ortega)的國會副議員。
烏里韋也是參議院中,抵抗(美國)引渡法案的眾多參議員之一。
任上的總統曾是埃斯科巴的爪牙——那個一代傳奇毒梟(同時也是Netflix影集主角)的埃斯科巴?甚至與FARC的血海深仇,也都有「案外內幕」?
雖然美國政府表示,這份情資僅是第一線的電文回報,解密的檔案裡也未見官方評估的分析結論「未必代表美國的官方立場」。但光是檔案公開,這份資料就已讓哥倫比亞總統府暴怒異常,並緊急對外發表聲明「鄭重否認」,稱自己並未聲援埃斯科巴對引渡法案的抵制,而僅是要求法案能在「考量現實後」,延緩後續公投的時間表。
然而,這已不是烏里韋第一次傳出「黑歷史」。除了在麥德林的烏里韋一族,一直與本地發跡的埃斯科巴糾纏不清外,烏里韋也透過個人關係與麥德林的歐丘亞兄弟(Ochoa,麥德林集團,詳見《毒梟》第一季)有所牽扯,並長期支援右翼的武裝民兵——例如惡名昭彰的卡斯特紐兄弟(Carlos, Fidel y Vincente Castaño,詳見《毒梟》第二季)——在各地的暴力與殺戮行動。
諷刺的是,與烏里韋關係密切的卡斯特紐兄弟,在後來各方追殺埃斯科巴的圍剿行動中,也組成了「Los Pepes」(帕布羅.埃斯科巴受害者組織),用以暴制暴的極端手段,逼迫這名傳奇毒梟走向了王國瓦解的最終末路。
不過對於這些指控,烏里韋始終堅持否認,甚至多次在訪問中對媒體破口大罵,指責這些傳言「都是政敵抹黑我的陰謀!」
而在2016年的公投之後,烏里韋也壓過了現任總統桑托斯,重新贏得了全球媒體的鎂光燈。外界認為,透過封殺和平協議的「勝利」,烏里韋再一次地證明自己的重量級地位,對於未來的FARC和談、或是2018的哥倫比亞大選,白髮蒼蒼的烏里韋,將會是影響哥倫比亞未來的重要「造王者」。
|
【2016.10.4 敘利亞】 外交無用:美、俄翻臉,敘利亞停火破局。
|
外交無用:美、俄翻臉,敘利亞停火破局。
美、俄兩國為了協調敘利亞停火的外交談判,周一已正式破局。美國國務院3日對外表示,由於俄羅斯「無能或不願」停止在敘利亞境內的敵意行動,以外交手段促成停火已不再現實,因此美國已決定中止外交協商管道,並即刻撤走與俄軍的協調聯絡員,與俄羅斯共議的敘利亞和談計劃自此全面破裂。
在美國國務院離開談判桌之前,周一稍早俄羅斯方面也以屢受美方「不友善舉動」為由,宣布將凍結與美國簽署的銷毀鈽協議。這份在2000年所簽屬的美俄協議,協調了美俄雙方各自的武器級鈽元素的持有量,以作為美俄核武裁軍協調的先遣倡議。
美國國務院表示,由於不能理解的原因,在過去一個月的和平談判中,俄羅斯軍方始終不願意配合各方停火,反而加緊配合敘利亞政府緊縮對北方大城阿勒頗(Aleppo)的猛攻,並自上周起不顧聯合國對城中人道情況的警告,對阿勒頗城區發動近五年半內戰以來,最為猛烈的大規模空襲。因此,在無法協調停火的情況下,美方遂決定放棄這一回合的外交談判,並中止與俄方之間對敘利亞反恐、空中行動的協調交流。
由美、俄兩國主導的停火談判,在9月9日曾達成敘利亞的短暫停火,此一共識亦被國際社會視為和平解決敘利亞問題的「最後嘗試」。然而在停火過程中,交戰激烈的阿勒頗城區仍遭敘國政府全面封鎖,就連聯合國的人道運補與救援車隊,也都無法進入最亟需物資的圍城地區。
隨後敘利亞的停火期效到期,各地的戰況卻是更加慘烈,但美俄之間卻膠著在談判桌上,連著一個月來的互動毫無進展。
美方表示,國務院本以為俄羅斯會極力避免深入內戰,以阻止「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慘事重演」,但在協商過程中,俄國屢屢拖延的態度也讓美方質疑「俄羅斯似乎從不打算外交談判」,特別是在阿勒頗圍城戰中,俄軍與敘利亞政府部隊於停火期後的加倍猛攻,更讓美國人「深感受騙」。
不過俄羅斯方面對美國也是諸多怨言,並多次質疑美方口中的「反抗軍」與恐怖組織之間糾纏不清,對於停火政策與和平談判也始終理不清個路線圖,也讓莫斯科當局頗感不耐。
根據《路透社》的報導,歐巴馬政府其實從9月28日就打算「放棄談判」,並通令各部會整合選項,以在談判後得以繼續向俄國施壓。消息表示,在停火協商中,美國軍方對於歐巴馬政府「美俄聯軍共抗ISIS」的願景頗為感冒,並擔心協同行動「會讓俄羅斯得到洞悉美軍指揮流程與戰術規畫的細節」,而在談判破裂後,如釋重負的美軍將領們也積極提出「軍事方案」以作為敘利亞政策的替代路線。
報導指出,白宮方面可能會轉為向土耳其、沙烏地與一幫海灣國家求助,並透過他們為窗口向反抗軍提供「更精密的武器」;甚至有將領主張「空襲敘利亞的空軍基地」,以摧毀政府軍空軍為手段逆轉阿勒頗的劣勢戰局。
不過在美國仍糾結於敘利亞政策的同時,聯合國內卻仍試圖折衷談判。法國《世界報》表示,本周內法國就將在安理會內提出敘利亞停火議案,然而至今俄方雖然「樂觀其成」,但卻未對法國的積極回應以正面承諾。
|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