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過去24小時/國際鏡頭一周間(0926-0930)

2016/09/30 轉角24小時

 

【2016.09.30 西伯利亞】

極端氣候、開發挑戰:西伯利亞的馴鹿末日?

資料圖片,西伯利亞的馴鹿產業,是極地牧民們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重要主力。 圖/路透社
資料圖片,西伯利亞的馴鹿產業,是極地牧民們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重要主力。 圖/路透社

極端氣候、開發挑戰:西伯利亞的馴鹿末日?

西伯利亞西北的「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雖然罕有人跡,但在地游牧文化與北境的草場,卻培養了全球最大的馴鹿養殖業。但隨著全球氣候的劇烈變遷,原本西伯利亞凍土中的炭疽病毒,也在沉睡70多年後於今年夏天爆發流行,而為避免人畜疫情擴散,當地政府亦計劃在耶誕節前的收成季中,一舉宰殺25萬頭馴鹿——但這一作法卻引發了在地部落的憂慮,並擔心馴鹿文化的末日,或許真已來臨。

位處極北的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其境內約有超過70萬頭的馴鹿。在過去,這些馴鹿不僅是北境牧民們重要的蛋白質來源,餵養了地方的文化傳統與社群生活之外,也支撐起對東亞地區——特別是中國——的藥材出口(鹿茸、鹿鞭、鹿血),更是少數與世界經濟接軌的產銷主力。

但隨著全球性的氣候變遷,西伯利亞的馴鹿文化也於近三年遭遇嚴酷考驗。

根據俄羅斯《西伯利亞時報》的報導,西伯利亞地區在前兩年曾遭遇極端的酷寒,嚴重的寒害凍結了草場,光是在2013年冬天,亞馬爾-涅涅茨地區就有七萬頭馴鹿因飢餓而死亡;但在寒災之後,今年夏天西伯利亞卻又是異常的高溫——這罕見的高溫,融化了被埋葬在凍土之下70多年的馴鹿遺骸,並讓俗稱的「殭屍病毒」——炭疽病——重返地表,自7月爆發流行以來,已在北境地區通報近2,400起牲畜死亡案例(2,349頭鹿、4隻狗),並造成一名因食用鹿肉而發病的男童不治身亡。

炭疽病毒的爆發,讓西伯利亞地區展開了一波波撲殺作業,疫情也讓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在7月份頒布「緊急狀態」。但隨著時序逐漸轉涼,即將入冬的牧民們也將開始「宰收季」,而自治區的省長與聯邦政府,卻在此時提出「擴大屠宰」的控制計畫,希望在北境至少減少25萬頭馴鹿,以控制族群密度的方式來嚴防炭疽疫情的擴散。

俄國官方表示,隨著近年海外的需求大增,西伯利亞地區的馴鹿產業也不斷擴張,但當養殖密度越高,炭疽疫情的流行風險也就更高;同時,對於敏感而脆弱的極地環境來說,大規模的畜產養殖已超過大自然的負荷極限。

以自治區北方被稱為「世界盡頭」的亞馬爾半島為例,在前蘇聯時期歸化的地力上限,其所負荷的馴鹿約為11萬頭,但目前半島上的養殖總量卻已超過30萬,對於環境的影響與草場的負擔不言而喻。

在地政府表示,極地環境的特殊性,讓各種汙染與破壞很難復原,即便沒有病毒威脅,對馴鹿產業的總量管制也是勢在必行;然而政府的總量控制,卻也激起了部落與小規模牧民的焦慮,就傳統的放牧部落而言,單一牧民的馴鹿數量月在百頭左右,若按照政府的減量規劃,傳統牧民恐將無力維持足夠的經濟規模,甚至難以自給。

而在擔憂部落社群瓦解、馴鹿文化不在之外,部分意見也懷疑自治政府「別有用心」。因為亞馬爾-涅涅茨地區同時也蘊藏豐富的石化資源,其地下的龐大氣田更蘊含著全俄國六成以上的天然氣含量,近年來半島上也出現大批的氣田開採工程,各種輸氣管、開發區的工程路線,也都與牧民的草場與活動區域重疊,因此地方政府一席「限制放牧」的言論,也被懷疑暗藏著工業開發的弦外之音。


 

【2016.09.29 菲律賓】

盧比孔河上的杜特蒂:美菲軍演,將是最後一次

資料圖片:2015年的美菲軍演。 圖/法新社
資料圖片:2015年的美菲軍演。 圖/法新社

盧比孔河上的杜特蒂:美菲軍演,將是最後一次。

美國與菲律賓的關係還能更糟嗎?作為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傳統盟友之一,菲律賓與美國原本將在下個星期於南海,舉行一年一度的聯合軍演;然而在演習啟動之前,目前正於越南訪問的菲國總統杜特蒂卻強硬表態,認為美菲軍演將激怒北京,而無益於菲律賓的海上利益,因此「聯合軍演,在美國與菲律賓之間:將會是最後一次。」

一向緊密的美菲關係,在新任菲律賓總統杜特蒂於半年前登台後迅速惡化,雙方先是因為杜特蒂血腥的「反毒戰爭」而隔空掀起人權罵戰,之後杜特蒂又在9月初的東協高峰會前,失言辱罵同樣與會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是婊子養的」,讓雙方的外交往來陷入空前尷尬。然而在新一波的美菲波瀾中,人在越南訪問的杜特蒂總統,周三晚間卻又針對西菲律賓海(南海)議題,發出意外談話:

我在此對美國人以及周邊國家聲明:我將繼續遵從現有的軍事同盟,因為菲律賓與美國之間,我們在50年代初期簽署過美菲協定;但在這之外,我將結交其他新的聯盟,以加強對外的貿易與商業互動。鑑此,當我們下周又要舉辦聯合軍演的同時,中國就感到很不滿意,所以我也特此宣佈...即將舉行的美菲軍演,將是最後一次!

杜特蒂同時表示,菲律賓將不會派出船艦參與美國發起的南海海上巡弋。他認為在7月份的南海仲裁之後,「西菲律賓海的主權已獲國際認證」,菲律賓未來尋求的是資源開發與經濟,而非進一步激怒中國,讓菲律賓成為美中霸權之中的犧牲品:

如果衝突的戰場是在舊金山或中國,那我完全沒問題!

在杜特蒂發言之後,菲律賓國家安全顧問小埃斯裴隆(Hermogenes Esperon Jr ),也對外表示,杜特蒂政府打算在西菲律賓海域成立非軍事區,並希望以此作為折衷,以在後南海仲裁時代,尋求北京-馬尼拉共同開發南海的外交可能。

菲律賓政府口中的「最後一次美菲軍演」,指的是10月4日至12日之間,在呂宋島北部的兩棲作戰操演。隨年歐巴馬政府「重返亞太」的政策口號,以及日漸升溫的西太平洋海上爭議,近年來美軍也積極出沒於南海與菲律賓地區,但卻多次引發來自中國的抗議與不滿。

在出發前往越南之前,本周杜特蒂才對媒體表示,他在東協高峰會中和俄羅斯總理梅德維杰夫有過「深入討論」:

我們有過一對一的面談,然後我對他說:「在我們與美國之間,我覺得我將要跨越盧比孔河,最快就是這6年內的事了。」

「跨越盧比孔河」的典故,來自於凱薩在羅馬內戰時期的名言,當時從高盧率兵回軍羅馬的凱薩,正準備與政敵龐培與元老院的敵人決一死戰,但其軍隊在義大利北邊的盧比孔河時,卻遭遇了猶豫——因為當時羅馬法律規定,任何軍隊都不能跨越高盧與義大利的盧比孔河邊界,否則就將被認定為「對共和國的反叛」。但最終,凱薩仍毅然渡河,並擊潰了元老院的部隊,而這一句成語也成為西方語境中,「破釜沉舟」、「決定後就沒有退路」的代稱。

杜特蒂的盧比孔河言論,引發了美菲政界的譁然。目前美國國會參議院中,已有部分議員提出討論,企圖以「終止美援」為要脅,嚇阻杜特蒂總統對反毒戰爭的血腥堅持。而考慮到近半年來的美菲互動,杜特蒂的接連發言也就被視為「菲律賓外交轉向」的政策風向球。

不過美國國務院仍表示「還沒收到菲律賓取消後續軍演的通知」,對於杜特蒂總統的多番表態,美方亦未積極評論。


 

【2016.09.27 美國】

美國總統大選:殺紅了眼,誰贏了這場電視辯論會?

主持人霍爾特(左)與希拉蕊・柯林頓(中),唐納德・川普(右)。 圖/美聯社
主持人霍爾特(左)與希拉蕊・柯林頓(中),唐納德・川普(右)。 圖/美聯社

美國總統大選:殺紅了眼,誰贏了這場電視辯論會?

「這是我所見過...最不正常的辯論會!」在攝影棚內見證了90分鐘的美國總統大選首場電視辯論後,美國NBC新聞台政治部主任查克・陶德(Chuck Todd)忍不住對川普與希拉蕊的交鋒表現下了如此評語:

兩人砲火猛烈,但給選民的感覺,只有挫折。

美國時間9月26日晚間9點,本屆總統大選中的第一場電視辯論會,正式於紐約的霍夫斯特拉大學正式揭幕,代表民主黨的總統參選人希拉蕊・柯林頓,也在選前43天與共和黨勁敵唐納德・川普,同台交鋒。

本次辯論由NBC電視台的晚間新聞主播萊斯特・霍爾特(Lester Holt) 負責主持,但辯論才一開場,候選人的對辯、互嗆、個人攻擊就超越了主持人的掌控能力,川普對希拉蕊先發制人的猛烈攻勢,就發生在開場的第一個議題——拼經濟。

首先獲邀發言的希拉蕊,一開場仍顯緊張、甚至「過度準備」——在開頭兩分鐘的自我論述時間中,希拉蕊一口氣連列了15條振興政策——但這政見性的闡述卻顯得平板而急躁;相反地,川普的開場仍然「川普」,一發言他就猛批中國操弄匯率以取得出口優勢,並譴責美國對外的自由貿易協定,「讓墨西哥等國搶走了我們的工作」,並質疑從政30多年、甚至擔當國務卿的希拉蕊「難道不用負責嗎?」

針對經濟政策,川普延續了自己的強打說法,並主張國內大規模減稅、並建築進口關稅壁壘,以逼迫各國與美「重新談判FTA」;但回擊的希拉蕊,卻指責對手的政策是「川普瞎掰式涓滴經濟」(Trumped Up Trickle Down),並引用經濟學者的背書,認為這樣的粗糙作法將迫使美國經濟全面崩解。

之後希拉蕊話鋒一轉,辯論的戰場從政策引導回參選人的個人問題,她發話直攻川普遲遲不公開財務明細,不僅違反了選舉透明的原則,並稱川普「或許試圖隱瞞一些不希望為人知的資訊」,或者是他的財富不如他宣稱的富有?或者是他持有太多自己口中最討厭的海外外流資產?或者是根本有規避制度的法律爭議?對此,川普則堅稱自己禁得起考驗,並發話對賭:

妳先釋出被妳偷偷刪除的300萬份(國務院)電郵,我就開放我自己的財務明細!

川普在15分鐘後開始增加侵略性,不僅加重對「國務卿柯林頓」的資歷攻擊,猛轟其從政30多年,為何都不用為美國的窘困現況負責?為什麼以前都想不出好政見,要選舉前就突然「天縱英明」?此外,川普也多次無視主持人的勸阻,多次插嘴干擾、甚至阻斷希拉蕊的發言。

川普的侵略式阻斷,讓辯論的流程變得破碎而跳針,而希拉蕊雖然一度落處下風、對於這種破壞性的風度毫無回應,但於策略上卻也成功強化川普的「霸凌形象」。與此同時,希拉蕊也在稅務問題之後,攻擊川普支持伊拉克戰爭(川普本人現場否認,但證據卻否認了他的否認)、對女性與種族的言論歧視史,並稱這樣的人不適任國家領袖:

一個會被一則推特激怒的男人,絕不具備持有核武密碼的資格吧!

此外,在主持人追問時間中,霍爾特也對川普發出提問:多年以來,川普一直質疑歐巴馬總統出生於肯亞,並不具備參選總統的天生國籍資格,但近一週內他卻突然撤銷自己的說法,承認歐巴馬確實出生在美國境內,一來一往間,川普為何直到現在才承認自己的指控「毫無根據」?

霍爾特的問題似乎激怒了川普,這位來自紐約的地產大亨不斷顧左右而言他,最終才在霍爾特的逼問下,自稱「至少我堅持了調查,發起了懷疑,並且促使歐巴馬出示他自己本該公開的出生證明。」

然而在火光四射的90分鐘後,川普、柯林頓,究竟是誰贏得了這場首回合辯論呢?儘管各家媒體大多認為,維持個人風格的川普完全沒有證明自己的施政能力與穩定性,但希拉蕊也只顧著發起個人攻擊,而未能有效地提出「替代路線」,原本理應成為辯論重點的政見交鋒,也陷入政治互轟的口水膠著,進而加深主流選民的無奈與無力感。

直播講評的《金融時報》首席專欄作家拉赫曼(Gideon Rachman)如此結語:

辯論中的川普,被迫對許多自己不願面對的議題發言——包括自己的稅務狀況、歐巴馬的出生風波、以及歧視女性的爭議...等;但希拉蕊的表現也有遺憾,她並未提出任何宏觀願景。


 

【2016.09.26 法國】

哈基人故事:是法國背叛你們

在巴黎傷兵院向犧牲哈基人致意的法國總統歐蘭德。 圖/美聯社
在巴黎傷兵院向犧牲哈基人致意的法國總統歐蘭德。 圖/美聯社

在此我承認法國政府拋棄哈基人(Harkis)的責任,我們任憑那些留困在阿爾及利亞的哈基人慘遭屠殺,並讓那些移居至法國的家庭陷入慘無人道的貧民營生活。

2016年9月25日星期天,法國總統歐蘭德在巴黎傷兵院前,為國訂的「哈基人紀念日」如此致意。

哈基人一詞源自於阿拉伯語,原意指的是「行動」,但卻被法國借代為「志願軍」——在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中,協助法國殖民的在地志願軍。

1954年開始的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在長達7年4個月的血腥廝殺後,最終阿爾及利亞以超過30萬人死亡的代價,成功地驅逐了法國殖民者、贏得了民族獨立。但在鬥爭過程中,卻並非所有阿爾及利亞人都認同獨立,在法國殖民政府的鼓吹與招募下,數萬名阿人也響應「祖國」的號召,加入反獨立志願軍,持起武器與家鄉的同胞干戈相見。

在這段過程中,由民族解放陣線(FLN)發起的獨立運動,不斷透過游擊戰、恐攻對殖民部隊發起攻勢;而法軍部隊也在阿爾及利亞各地發起殘忍的清鄉與鎮壓作戰。最終,無止盡的的死傷也引發了法國國內的不滿與國際壓力,於是雙方才在1962年3月19日於瑞士簽訂了《艾維安協定》(Accords d'Évian),兩國停火、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也終於告終。

但在停火前後,法國即將從阿爾及利亞撤退的風聲,也引發了法國殖民社群的百萬人返法逃亡,但在戰爭中協助殖民者的哈基人,此時卻遭到了法國政府的背叛——離開的阿爾及利亞的殖民政府,並不願意提供志願軍與其軍眷「返法安置」,最終僅在國際壓力下勉強收容6萬名哈基人回法國,其餘5至7萬哈基人則被留在阿爾及利亞,任其自生自滅。

這些被留在「故鄉」的哈基人,被獨立的阿爾及利亞視為「民族叛徒」,並因為戰爭中的罪行而遭到大規模清算、甚至屠殺;但獲得法國庇護的這6萬人,在歐洲大陸卻被政府視為次等國民,不僅要忍受法國本土因為阿爾及利亞戰爭失力所掀起的反阿風潮,無心負責的法國政府也多將這些「阿人難民」安置在貧民窟內任其漂流,哈基人的故事因此成為後殖民時代的歷史悲劇。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阿爾及利亞戰爭的真相也逐漸受到重視、甚至平反。哈基人對「祖國」的犧牲奉獻,也才被官方所承認。在2001年,前法國總統席哈克才確認將9月25日訂為「哈基人日」,而2012年——在當年總統大選的前8天——前總統薩科奇也才正式道歉,承認法國「背棄了哈基人」的歷史錯誤。

薩科奇最終輸了那場選舉,接任總統的歐蘭德雖然曾多次許諾彌補歷史,但直到今年他才正式在哈基人日上,承認法國政府犯了錯。

那些哈基人,那些曾向法國投入所有信任的人,你們曾經為這個國家奮戰,但卻從未料到在最後,這同一個國家卻如此將你們遺棄。

哈基人紀念日中,除了歐蘭德之外,亦欲在明年角逐總統大位的薩科奇與極右派領袖瑪琳.勒龐,也都應邀出席。

在阿爾及利亞戰爭結束後的半世紀,至今法國境內的哈基人後代已擴張至50萬人以上,但絕大多數的他們卻仍與當初逃來的窘況一般,直到今天仍於底層的貧困苦苦掙扎。


 

【2016.09.26 美國】

應許之地:川普將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爭議的聖城,耶路撒冷。 圖/美聯社
爭議的聖城,耶路撒冷。 圖/美聯社

應許之地:川普將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周日向猶太社群開出了一張相當冒險的外交支票。在與以色列總理私下會晤之後,川普透過聲明承諾:假若當選美國總統,他必將代表美國政府承認「聖城」耶路撒冷為「以色列不可分割的首都」。外界認為川普的大動作表態,是向普遍支持民主黨的美國猶太社群示好拉票,但此一支票卻與聯合國與歷任白宮的立場大相逕庭,若是支票成真也必將引發中東各國、乃至於全球穆斯林社群的憤怒對立。

共和黨籍的美國總統參選人川普,周日在紐約市的川普大樓,私下會見了赴美參加聯合國大會的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兩人相談一個多小時之後,川普總部也發表了談話聲明,聲稱若是自己當選總統,美國對以色列的外交政策將會有重大的進步轉折。

川普明確表示,在過去三千多年來,耶路撒冷確實是猶太人們的永恆首都。因此美國——在川普的治下——將會接受延宕已久的國會授權,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神聖不可分割的國家首都。

被稱為「聖城」的耶路撒冷,是全球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信仰中心,自古以來也是各種宗教信仰發跡、朝聖、甚至爭奪控制權的重要聖地,並在猶太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十字軍與土耳其人手中流轉著主權。

一次世界大戰後,耶路撒冷隨巴勒斯坦地區從鄂圖曼土耳其分離,並受英國管轄,成為其在中東的「國際托管地」。但在英國政府的放任鼓勵下,大批受猶太復國主義所號召的猶太人也在20世紀上半葉回到巴勒斯坦的「應許之地」,意圖以屯墾移民的方式尋求復興猶太國度,並因此與當地的阿拉伯穆斯林展開流血衝突。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無力支撐海外轄區的英國,決定將巴勒斯坦問題轉交由剛成立的聯合國處理。最終幾經角力後,聯合國才於1947年通過俗稱「巴勒斯坦分治案」的聯合國大會181號決議案,將巴勒斯坦分割為猶太國與阿拉伯國,而聖城耶路撒冷則成為國際托管的「中立自由市」。

聯合國的分割決定,引發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憤努與抵制,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在地戰爭,則在1948年以色列宣佈獨立建國之後全面爆發——但在阿拉伯聯軍互不團結的狀態下,以色列部隊不僅擊潰對手,巴勒斯坦國的規劃也隨之破滅,而耶路撒冷則被一分為二——西城區由以色列奪下,東城區則由約旦佔領。

聖城的分治狀態一直延續到了1967年的「六日戰爭」,先發制人的以色列軍隊在六天的戰爭中分頭擊潰了敘利亞、埃及與約旦的部隊,並從約旦手中併吞了耶路撒冷東城區,並在1980年通過國內修法,正式把耶路撒冷全境納入以色列的現代國土,將首都從特拉維夫遷往更具宗教意義的耶路撒冷。

然而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的佔領與併吞,卻違反了國際法的規章與聯合國的決議。在六日戰爭之後,聯合國安理會曾通過《242號決議案》要求以色列應歸還耶路撒冷等戰爭佔領區,而以色列併吞聖城、宣佈遷都等作法,則明顯違反該決議與國際法原則,而耶路撒冷的首都地位也始終不被國際承認。

不過與以色列關係一向緊密的美國政府,卻在1995年透過國會通過承認法案,要求美國政府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神聖而不可分割的首都」,並訴請撥款將美國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以作為對以色列官方宣稱的終極支持。

但耶路撒冷問題,除了是糾纏超過半世紀以來,以色列/巴勒斯坦問題的爭議核心,對於全球穆斯林而言更是僅次於麥加、麥地那的第三聖城。若是貿然配合以色列違反國際法的爭議立場,美國不僅會面臨以巴和平談判的全面破裂,來自各穆斯林盟邦的憤怒,更將進一步影響美國的全球佈局與中東利益,因此1995年的國會議案,也一路被柯林頓、小布希與歐巴馬等總統拒簽擱置、壓下不發。

而當川普高調支持以色列的同時,與之會晤的以國總理納坦雅胡反而低調以對,並未公佈自己與川普會談的各項細節。根據《半島電視台》的報導,納坦雅胡預計會在周一稍晚與希拉蕊見面,雖然希拉蕊與柯林頓總統過去對以色列、或在猶太裔選民中聲望頗高,但這會否影響以色列的官方對美國大選的表態,目前仍不明朗。

對於耶路撒冷、屯墾區與巴勒斯坦態度強硬的納坦雅胡,與歐巴馬政府的關係一向不睦,在過去納坦雅胡更曾於2012年大選中犯了大忌諱,公開介入美國內政、表態「支持共和黨」。其自詡為「造王者」的姿態,也讓成功連任的歐巴馬大感不快,美以關係於是自此相敬如冰、陷入難得冷漠的長年冰點。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最新文章

一面插在橄欖山上的以色列國旗,與阿克薩清真寺大院和耶路撒冷對望。4月18日至19...

【Daily Podcast】伊朗遭空襲,美國指稱「以色列飛彈攻擊」/加薩婦女緊抱姪女遺體照片,獲2024年世界新聞攝影獎

2024/04/19
2024年世界新聞攝影獎「年度照片」得獎作品,拍攝下一名加薩女性緊摟被飛彈炸死的...

巴勒斯坦聖殤像:加薩女人捧姪女遺體,獲2024年世界新聞攝影獎

2024/04/19
圖/歐新社

【Daily Podcast】阿聯歷經75年來最嚴重暴雨,「人工增雨釀禍」質疑出現/全球疫情趨緩後,家暴通報情形有改善嗎?

2024/04/18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4月16日經歷了75年以來最嚴重暴雨,包括杜拜國際機場和多處高速...

阿聯75年以來最嚴重暴雨:杜拜機場癱瘓,沙漠大雨是人工增雨釀禍嗎?

2024/04/18
本次大選,總理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BJP)可望拿下多數席次,然而莫迪近年加強偏...

【Daily Podcast】印度大選:世上最大規模選舉將如何進行?/索羅門群島大選:延續親中路線?

2024/04/17
2014年4月16日承載476人前往濟州島的世越號沉沒,造成304人罹難,其中包...

【Daily Podcast】#Remember0416:南韓世越號船難10週年/雪梨教堂持刀攻擊案,警方稱屬於涉及宗教的恐怖行動

2024/04/16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