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4小時/國際鏡頭一周間(0919-0923)
【2016.09.23 紐約】 巴勒斯坦的聯合國呼籲:眾人,請道歉
|
坐在椅子上的老者今年81歲了,大家通常會依照阿拉伯人的習俗,以他大兒子名字作為暱稱,管他叫「阿布.馬贊」(Abu Mazen,馬贊之父)——就連時常在國會咒罵他的以色列總理,也不例外——他是出生在巴勒斯坦北方加利利地區的馬哈茂德.阿巴斯(Mahmmoud Abbas),現任的巴勒斯坦總統。
阿巴斯正等待著上台,他將在一年一度的聯合國大會上以巴勒斯坦政府代表的身份,向全世界發表演說。縱使他想說的總是那些,以色列非法屯墾、法外處決、難民歸鄉權、耶路撒冷問題...,而台下的無可奈何也早都瞭解、聽膩了,但今年的阿巴斯卻提到了另一件事:「道歉。」為了一百年前的《貝爾福宣言》,巴勒斯坦要向英國追討一個道歉。
我們要求大不列顛——就在我們即將進入到這個惡名昭彰的宣言的百周年之時——好好檢討必要的教訓,承擔起這項宣言所造成的歷史、法律、政治、物質與道德責任,以及對巴勒斯坦人民因這紙宣言所受的災苦、悲慘與不義致歉。你們必須動起來、修正這些災難,並彌補其所造成的沉重結果,之中,就包括承認巴勒斯坦國——這也是大不列顛所至少能作的。
阿巴斯口中的「宣言」,指的是保守黨籍的英國外相貝爾福伯爵(Arthur Balfour)在1917年間,向當時英國的猶太領袖羅斯柴爾德男爵(Walter Rothschild)及猶太復國主義團體所發出的一紙聲明信,確認了:
英皇陛下政府贊成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民族之家,並會盡力促成此目標的實現。但要明確說明的是,不得傷害已經存在於巴勒斯坦的非猶太民族的公民和宗教權利,以及猶太人在其他國家享有的各項權利和政治地位。
這封信中用字模糊,對於是否支持猶太復國的問題,也僅以「民族之家」(national home)而非「國家」(state)帶過,但隨著英國在一次大戰中的勝利、與列強瓜分了鄂圖曼土耳其的中東領土並接管了巴勒斯坦地區,大批猶太人也受到號召而「返回故土」來到巴勒斯坦屯墾生根,貝爾福外相的承諾文字效力也因此逐一生效。
對於以色列人來說,爭取到《貝爾福宣言》,是世界承認以色列建國、猶太人復國運動的先河;但對巴勒斯坦人,這則是列強剝奪住民權力的開始,英國這一模糊與無法理依據的代理承諾,亦引發了日後1948年以色列建國、巴勒斯坦淪亡的「浩劫日」(Nakba)。
阿巴斯同時也表示,即將到來的2017,不只是《貝爾福宣言》的百年忌日,同時更是50年前聯合國大會通過《181號決議》——也就是建立以色列、巴勒斯坦兩國的「巴勒斯坦分治案」通過的日子。因此,阿巴斯也呼籲國際社會全力支持,讓2017年成為「結束以色列非法占領的一年」。
自從去年年底開始,巴勒斯坦政府就積極研擬向英國提起國際訴訟的可能,並希望透過抗告《貝爾福宣言》換取到更多的談判籌碼,已阻止以色列對占領區不斷擴張的非法屯墾,並在停滯多年的以巴和平談判中,為巴人歸鄉權力等問題取得更多的法理依據。但相關意見界認為,這項訴訟的歷史象徵或大於實質意義,無論是訴訟成立或者是改善巴人處境,其前景皆不樂觀。
自從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著名的巴人領袖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過世之後,接替的阿巴斯就一直領導著巴勒斯坦政府,並在2005年當選成為巴勒斯坦總統。但在任內阿巴斯屢受基層的貪腐質疑,其權力僅限於約旦河西岸,其與加薩走廊的哈瑪斯關係不佳,也一直阻礙著巴勒斯坦內部的政治進程。
阿巴斯這一任的總統任期原本在2014就告屆滿,但受限於與哈瑪斯之間的選制與權力分配問題,相關選舉一路延宕至今,81歲的阿巴斯也就持續行使著總統職權。
至於可能的歷史與訴訟責任,目前英國的聯合國代表團則對《貝爾福宣言》問題不予回應。
|
【2016.09.23 美國】 緊急狀態宣佈、警民對抗三晝夜:衝突燃燒的夏洛特
|
緊急狀態宣佈、警民對抗三晝夜:衝突燃燒的夏洛特。
美國警方與非裔美國民眾的不信任,本周在北卡羅來納州迎來決裂的新低谷。自從20日晚間開始,北卡最大城市夏洛特即出現了大批示威群眾,抗議警方在周二的「執法過當」、擊斃一名43歲的非裔男子凱斯.史考特(Keith Scott),但隨著示威群眾的情緒升溫以及警方於街頭的強勢驅離,夏洛特市區也隨之陷入混亂,周三晚間北卡州長更對夏市發佈緊急命令、下令國民兵進駐,但這些舉動都無法阻止街頭的怒火燒入第三個衝突之夜。
夏洛特衝突的起因,發生在20日的下午,當時夏洛特警方在追緝一名他案嫌犯時,於一戶住宅區的停車場內遭遇到了43歲的史考特。根據警方的說法,任務中的警員將史考特誤認為本要追緝嫌疑者,並指遭遇過程中「史考特手持手槍並不聽從警員棄械的指令」,最終值勤警員才會開槍、當場擊斃史考特。
夏洛特警方的說法,隨後遭到史考特的家屬憤怒駁斥:他們指史考特並未持有任何武器,發生過車禍而不良於行的他,也不可能對警方造成立即性的威脅。家屬表示,當時史考特只是在等小孩放學,「史考特只是在車上看書,他手上的是書。」
對於家屬的憤怒,夏洛特警方則回應:現場確實找到了一把槍,但證物中並沒有家屬所提到的「書」。
然而史考特之死,卻也再一次點燃了美國非裔社群與民權運動,對於警方選擇性過度執法的憤怒,自周二晚間開始,大批示威群眾也湧入夏洛特街頭,警方也祭出重兵、以大批鎮暴警察回應,雙方面對面的緊張氣氛,也讓和平示威被引爆為警民對抗,催淚瓦斯、橡膠子彈,對上石塊、焚車縱火,就這樣於夏洛特喧騰了三個晝夜。
在周三晚間的警民衝突中,一名非裔示威者賈斯汀.卡爾(Justin Carr)更被槍擊身亡——部分抗議團體指責這是警方的「鎮暴傑作」;但也有消息指射殺卡爾的兇嫌,或許是當地的黑幫趁亂尋仇。但失控的狀況,也讓北卡州政府於當夜對夏洛特市宣佈「緊急命令」,更大批的警力、國民兵也重兵入駐。
與此同時,夏洛特檢調也在周四對史考特的家屬公佈了案發現場的警方監視影片,但這些影片並未清楚記錄史考特是持槍還是持書,模糊的記錄亦無法證明史考特對警方「已造成立即性威脅」的指控性說法。
由於目前正式美國的總統選舉季節(11月8日投票),一而再再而三的警民衝突、非裔民眾遭到射殺的事件,也成為川普與希拉蕊拉攏選民的「展演舞台」。在夏洛特頒布緊急命令之後,主攻保守選民的川普也大打「秩序牌」,指控希拉蕊的偽自由派宣傳正是煽動夏洛特「街頭暴民的推手」;而希拉蕊方面雖然在21日發布推特,表達對「一再的悲劇忍無可忍」,但對隨後的夏洛特衝突與史考特案,卻陷入了不表態的沉默。
美國媒體表示,雖然在過去幾次選舉中,北卡羅來納多被認為是親共和黨的「紅州」,但目前希拉蕊在此處的民調卻小勝川普兩個百分點。由於美國總統大選,即將於下周一於紐約展開第一回合的總統候選人辯論,其中一個辯論主題即是「確保美國安全」,因此夏洛特衝突,也成為希拉蕊能否藉此吸住少數族裔與自由派的選民、川普是否能強攻白人中產階級的治安憂慮的切入關鍵。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追縱數據,2016年至今全美警方已擊斃707名嫌疑犯或民眾。而於20日擊斃史考特的執勤員警,也隨後被夏洛特警方證實為一名非裔的警察。
|
【2016.09.22 羅馬】 羅馬市的退賽:這樣的奧運我不要
|
由抗議運動起家的新任羅馬市長拉吉(Virginia Raggi),周三在戲劇化的政治衝突後,正式宣佈:「不支持羅馬申辦2024年夏季奧運。」
這就是我們的立場:要我們對成為申辦城市說「Yes」,就是不負責任。
2016年9月21日,拉吉在羅馬市政廳召開記者會,並宣布將以舉辦城市首長的身份,反對義大利奧委會推舉羅馬申辦2024年的夏季奧運。拉吉在會議中列舉了多個過去奧運的主辦城市為例,作為「舉辦奧運,弊大於利」的事實應證,並認為以義大利的經濟前景與羅馬市府的財政狀態,耗費鉅資、債留子孫的奧運會,並不符合市民的福祉與現實。
我們不想要一個「水泥奧運會」。
拉吉在記者會上強調了2006年義大利杜林(Turin)為了舉辦冬季奧運而債台高築,比賽的財務缺口並迫使杜林開辦緊急樂透籌款;閉幕後,各賽事場館也為了償還債務而出售給私人財團,讓杜林的市民除了難堪的回憶與苦日子的撙節現實之外,06冬奧竟是一無所獲。
作為義大利新興的第三勢力「五星運動」的黨內明星,拉吉在參與年初羅馬市長選戰時,已多次表明自己對羅馬申奧的不以為然,因此周三的「羅馬退賽」,對義大利來說並不是出人意表的政治表態——然而,拉吉在宣佈市府立場時的手段姿態,卻引發了義大利輿論的騷動。
為了與羅馬市府溝通申奧問題,義大利奧委會主席馬拉戈(Giovanni Malagò)原本已敲定要在周三與拉吉在市府會面。根據義大利奧委會的規劃,這場談話本該透過網路直播對外公開,以達到公眾溝通與政策對話的目的——但當馬拉戈於周三步入市府會議廳之後,拉吉市長卻選擇「放鳥」避不見面,讓空等了半個多小時的馬拉戈只能負氣而去。
在馬拉戈憤而離席之後,拉吉隨即召開了「退賽記者會」,此舉更進一步地激怒了馬拉戈與支持羅馬申奧的現任義大利總理倫齊(Matteo Renzi)。馬拉戈指責羅馬市府以「煽動性的扭曲言論」,扭曲了公眾輿論對於羅馬申奧的見解,在目前的計畫書中,羅馬奧運僅需要編列53億歐元的預算,這些錢將完全由國際奧委會與民間贊助的補助款來支應——換句話說,羅馬市可以透過奧委會的新計畫,在不花一毛錢的狀態下,大規模地推動都市更新。
馬拉戈表示,儘管羅馬市府態度強硬,但義大利奧委會仍將動用一切管道——甚至不排除發起市民公投——以促成2024羅馬奧運的夢想。
在過去,羅馬城曾於1960年舉辦過夏季奧運會,而若「永恆之城」最後仍想競逐2024的主辦權,他們則將在10月7日繳交第二階段的審核申請。除了羅馬之外,目前角逐2024奧運的候選城市也包括了洛杉磯、布達佩斯與巴黎,但最終的主辦資格則將到2017年的10月才會宣佈。
|
【2016.09.22 紐約】 堅持死刑:新加坡外長戰聯合國
|
堅持死刑:新加坡外長紐約對戰聯合國。
始終不曾簽署、同意聯合國兩人權公約的新加坡政府,是已開發國家中,擁護「死刑」最為堅決的國家之一。而本周三,代表新加坡出席本屆聯合國大會的新國外長維文(Vivian Balakrishnan),也在一場全球死刑問題論壇中,當場反駁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全球廢死」的呼籲,要求世界「尊重我們的司法主權與方式」,並堅稱死刑是新加坡抵抗毒品擴散、維繫社會穩定的基石手段。
目前正值第71屆聯合國大會的開議議期,各成員國的元首與政府代表,也都齊聚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討論各式各樣的跨國合作與國際議題。而在周三的議程中,各國代表也於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參與下,與正式議程之外舉辦了一場「全球死刑論壇」。
雖然論壇會場的佈置中,明白地寫上了「#終止行刑」(#EndExecutions)的宣傳字樣,但討論的主題,卻設定在受害者遺族安撫、犯罪者的未成年兒女安置,以及監刑者的身心狀態與訓練...等等周邊問題;然而應邀發言的潘基文在議程發言中,強調了聯合國支持廢死的一貫立場,並引用聯合國大會於2007年通過的《62/149決議案》——要求全球各未廢死國家暫停執行死刑——稱部分國家堅守死刑的立場,讓他個人感到「極端憂慮」。
然而潘基文與聯合國官方的立場,卻未受到與會的新加坡外長維文所認同。作為全世界最著名的死刑國家之一,新加坡官方至今仍未簽屬聯合國兩人權公約,對於2007、2008、2010、2014年間聯合國大會多次的「暫緩行刑」決議,新加坡也都投下了棄權票,堅稱新國「有自己的作法,不會受其他立場左右」。
就我們看來——當然,我們虛心接受您們(聯合國官方)的見解——但死刑的存在,對於毒品相關的犯罪與殺人犯,確實有相當大的作用,這也是新加坡之所以能與毒品說不、並維繫新加坡安全穩定的關鍵。
維文表示,新加坡死刑「絕對尊重本國的法治精神」,各種審判與調查都有著最為嚴格的規範,以確保每次判決的絕對公正與可靠,也因為判決的「精準」與強硬,新加坡才能在全球反毒對抗中一枝獨秀,成為全世界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我們沒有陋巷、我們沒有貧民區、我們沒有警察不敢去的三不管地帶——死刑就是我們嚇阻大型毒梟黑幫於新加坡生根的最重要工具,這也是我們之所以能控制毒品問題的關鍵原因。
於此同時,新加坡外長也對於國際社會高舉的「廢死招牌」有所不滿,並強調「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有因其背景因地制宜的玩法」,而國際社會於此,更應該作的則是「尊重每個國家的司法主權」。
在過去幾次的聯合國大會中,新加坡政府也曾多次表態,抗議聯合國對於死刑問題「只顧廢死說教,無意政策辯論」的態度。但在多次的暫緩死刑決議投票時,新加坡則又因外交與政治考量,而總是投下「棄權」而非反對票。
仍維持死刑的新加坡,上一次處決,是在2015年4月17日星期五,以絞刑的方式處決了因強盜殺人而被判死的39歲男子Muhammad bin Kadar。這名男子在2005年在強盜的過程中失風,以110刀刺死了69歲的女屋主。他最後在樟宜監獄被處決。
|
【2016.09.21 紐約】 聯合國大會上的外傭故事
|
周一的聯合國大會上,為了解決全球的難民問題,聯合國193個會員國的元首代表齊聚紐約總部,召開了外稱的《聯合國難民與移民會議》(UN Summit for Refugees and Migrants)——但這個會議的關注對象,並不只限定於全世界2,100萬個「註冊難民」,或是6,500萬名「被迫流離失所者」,全球2,440萬名「跨國移工」所遇到的困境,同樣也亟需世界的關注。
也因此,在本次大會上,聯合國大會也特別邀請了國際移工聯盟(IMA)的主席——來自印尼、曾在香港幫傭17年的「安妮」Eni Lestari出席演說——這也是成立71年以來,於聯合國大會上,首次獲邀發言的移工之聲。
出身於東爪哇中部諫義里(Kediri)的Eni,在1999年開始遠赴香港幫傭,但在17年的過程裡,她卻體會到作為跨國藍領移工,「低人一等」的辛酸與不公義:
在多年的無聲、無能見度,作為移工的我們,終於迎來在此(聯合國大會),為自己發聲的機會...我們是被否定未來、被否定人權、被否定曾經夢想的一群人。
在我還小的時候,我曾不斷夢想有一天能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並貢獻我的家庭與社會。但,每況愈下的經濟危機(1997-98亞洲金融風暴)卻波及了我印尼的家庭,以及其他數百萬個貧窮的人們。當時我們每天起床,面對的都是更糟的窮困、失業、失學,這壓垮了社會救濟,也讓我們失去了家園土地。
與其他人一樣,當時的我別無選擇,我只能出國工作、以移工的身份在海外替人幫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負擔桌上的食物、償還父母的債務、讓我的弟妹們有機會上學。
然而,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向外追尋)一個更好未來的承諾』僅是個謊言。
我們被困在不平等合約中,如同奴隸般被轉移。我們的基本人權,亦遭到無情打壓,並因此成為了受虐的弱勢,許多人就此消失人間,有些更是枉丟了性命。曾經的夢想,於是成為了夢魘。
但這場惡夢卻起因於體系:由那些從移工生意中獲利的商人、打壓移工薪資的政策而來。我們的未來是黯淡的。我們期待的是保障,但最後卻被孤獨地拋在異鄉,獨自承受著不不義與痛苦。
與台灣常見的惡質仲介、雇主相同。Eni過去在香港也曾遭遇艱困,各種扣留護照、扣薪、過度勞動、生理凌虐,被視為「廉價勞工」甚至是「物品」,更是移工之間的共同經歷。Eni表示,對於移工來說,保障跨國工作者的平等權力——特別是人身安全——才是眼下的當務之急,但許多國家在談判移工,卻這種剝削視為「發展經濟的好機會」。同時,不管移工們在異地表現得多好、展現出怎樣的競爭實力,彼地單位最終也只以把你趕回老家,儘管再勤奮,於法與現實,藍領移工就是不被承認為「工作者」,也無法享有生而為人的尊嚴與平等待遇。
我們的訊息相當明確:請聆聽我們,別只總是口中說著關注我們、卻又屏除我們。
Eni表示,國際社會對於跨國勞工的保障,至今仍是光說不作,假若聯合國與各國領袖真的在意跨國移動者,那麼實踐基本的勞動公義,「行動」,才是真的。「我們準備好實踐這些公義,但請大家——與我們同行。」
|
【2016.09.21 敘利亞】 UN車隊遇襲羅生門:俄國空襲?反抗軍自導自演?
|
UN車隊遇襲羅生門:俄羅斯空襲?反抗軍自導自演?
是誰攻擊了聯合國在敘利亞的救援車隊?在19日於阿勒頗近郊遇襲之後,聯合國周二以安全因素為由,全面凍結敘利亞境內的人道救援與運補任務。但當國際社會仍感震驚的同時,美國政府卻將這次悲劇的責任指向了俄羅斯,甚至暗示「UN車隊是遭到俄國戰機空襲」;但這一指控卻遭俄方強力否認,並反將矛頭轉向了反抗軍,質疑錄下現場畫面的白盔救難隊「自導自演」。
正當敘利亞的停火協議於周日傍晚失效的同時,一批由敘利亞紅新月會負責、31輛物資卡車所組成的聯合國人道救援車隊,19日晚間在阿勒頗近郊城鎮烏姆庫布拉(Urm al-Kubra)遭遇不明襲擊。在一片混亂中,目前已確認有18輛卡車遭到擊毀,包括一名紅新月會在地主任,亦有20多人罹難。
人道車隊遇襲的消息傳出後,聯合國也於周二宣布凍結對敘利亞的戰區援助,UN秘書長潘基文也表達「最沉重的悲憤與譴責」,負責敘利亞救援任務的聯合國高級專員歐布萊恩(Stephen O’Brien)亦表示:
如果這起殘忍的攻擊事件,確實是針對人道救援工作的刻意攻擊,那麼其行為絕對是犯下了戰爭罪!
但隨後國際社會卻開始互踢皮球、相互指責這起悲劇的責任。
周二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羅得(Ben Rhodes)公開表示:聯合國車隊的遇襲事件是俄羅斯錯誤決定所產生的悲劇,並指責俄方與敘利亞政府「無視人道救援任務的湧入」,還指揮軍方於周遭發起空襲,最終才肇生悲劇;與此同時,美國官員亦先後對《路透社》、《紐約時報》等媒體透露,指車隊遇襲的同時,烏姆庫布拉上空「剛好」出現了兩架俄軍的Su-24戰機,針對性的指控不言而喻。
但於美方的指責,俄國政府卻強力否認,稱事發同時「俄國與敘利亞空軍並未執行戰鬥任務」。
我們研究了一些自稱「運動人士」所拍的現場畫面,但從影像中我們並為發現任何證據,足以證明車隊是被制式武器所襲擊。
俄羅斯國防部表示,根據第一時間前往現場援助的民防部隊「白盔救援隊」(the White Helmets)所拍攝的影像,事發現場並沒有出現「一般空襲會出現的巨大彈坑」,被摧毀的卡車周遭也沒出現散狀的彈片,「客觀證據顯示,這不像是空襲,而更是『地面事件』。」
俄方認為,出事的烏姆庫布拉一帶,也正是美俄認證的恐怖組織——「大敘利亞征服陣線」(JFS,由「努斯拉陣線」更名改組)——的活躍地帶,而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的白盔救援隊也是各方援助團體中,仍與JFS保持「良好互動」的一支,因此俄方也不排除「有團體自導自演的可能性」。
被俄方暗指涉案的白盔救援隊,是五年內戰之中,由敘利亞民間人士自發組成的急救救難團。以目前仍陷圍城戰役的阿勒頗東城區為例,白盔隊也往往在每次空襲、砲火攻勢後,成為第一——也是唯一——趕赴瓦礫堆中搶救生還者的志願救難隊。其於絕望前線中的多次表現,也讓他們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另一方面,由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與俄國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所主導的多國調停談判,周二也藉聯合國大會召開之便,於紐約召開外交會議。雖然會後美國國務卿凱瑞對外表示「停火談判還沒死透、還有談成的機會」,但多國代表除了確定周五再會之外,並未對停火或談判和平達成任何共識。
|
【2016.09.20 敘利亞】 停火結束:敘利亞政府軍空襲聯合國救援隊
|
停火結束:敘利亞政府軍空襲聯合國救援隊。
由美國、俄羅斯主導的敘利亞停火協議,19日正式宣告破裂。當地時間周一傍晚,敘利亞政府軍以「7天停火時間到」為由,恢復全境軍事行動,並重新對遭到包圍的北方大城阿勒頗展開空襲。於此同時,聯合國與紅十字會的人道運補車隊,亦在阿勒頗近郊遭到阿薩德部隊襲擊,除了十數輛物資卡車挨炸之外,救援車隊也至少12人罹難。
敘利亞政府19日晚間7時,宣布「7日停火協議已經結束」,同步對各方戰線重發攻勢。
砲彈和大雨一樣密集地襲來。
根據《金融時報》在阿勒頗城區的聯絡人表示,政府部隊在日落之後發動了大規模空襲,猛烈攻勢至少造成32人死亡,但城區目前陷入一片黑暗——除了電力癱瘓之外,城內的民眾亦唯恐被發現鎖定而不敢點燈——因此具體的傷亡、搜救與破壞程度,目前仍難以估計。
與此同時,在阿勒頗近郊城鎮烏姆庫布拉(Urm al-Kubra),一批由聯合國與國際紅十字會所組織的人道救援車隊,也遭到政府部隊的空襲轟炸。聯合國方面表示,目前第一線的清點仍不明朗,但至少有18-31輛物資卡車遭到擊毀、12名救援隊員罹難。
對於這次的攻擊,我們極為憤怒...因為這批車隊的運補任務,是在長時間的協商允諾與準備之後,為了援助那些孤立於戰火中的平民所發起的。
車隊遇襲之後,聯合國的敘利亞調停特使密斯圖拉(Staffan de Mistura),也第一時間公開譴責敘國部隊的攻擊行動。負責在地協調的敘利亞紅十字會表示,遇襲的車隊原本正要向阿勒頗近郊、反抗軍控制區裡的平民社區發起運補,但在過程中卻突遭攻擊,各種死傷與損失目前仍在清點中。
自從美國與俄羅斯方面介入斡旋之後,內戰中的敘利亞各方即於9月12日宣布「暫時停火」。當時,美俄雙方皆希望透過暫時的停火讓各方冷靜,並為後續美俄聯手圍攻ISIS的協調行動鋪路。也因為兩大強權的直接接入,不情願的敘利亞政府軍也才在9月12日宣布「全境停火7天」,以回應俄羅斯政府的談判要求。
然而這波停火,並未設有監察員機制,違反停火的軍事行動亦不會受到懲罰或制裁。因此,即便大規模衝突暫緩,敘利亞全境在這7天裡仍是砲火不斷。除此之外,敘利亞政府軍雖停歇攻勢,但卻堅守著對阿勒頗東城反抗區的全面包圍,即便聯合國救援團隊多次抗議,但各種人道運補與救援車隊卻始終無法深入阿勒頗圍城前線,更無力為城內飢餓、負傷的民眾提供人道協助。
另一方面,停火期間美俄部隊仍各自朝ISIS與周邊「恐怖組織」發動空襲。但在周末,由美國率領的英、澳部隊,卻在敘利亞西部的代爾祖爾「誤炸」了敘利亞政府部隊的據點,並造成62名政府軍陣亡、100餘人受傷的事件。事發後,包括美國與澳大利亞在內皆對「誤炸」表達遺憾,但與俄、敘國政府之間的停火互信,亦遭到嚴重影響。
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表示,雖然目前實質停火已然失效,但美俄雙方仍在密切協商之中;而俄國方面雖對「敘利亞停火感到悲觀」,但亦強調「達成各方停火仍存可能」。不過根據9月初的原始談判內容,美俄雙方在達成短暫停火協議之後,僅對「圍攻ISIS」達成一致,至於如何結束敘利亞內戰?阿薩德政府何去何從?各種政治談判都沒能取得共識框架。
|
【2016.09.19 美國】 壓力鍋+鋼珠+耶誕燈飾+摺疊手機=曼哈頓爆炸案謎團
|
壓力鍋+鋼珠+耶誕燈飾+摺疊手機=紐約爆炸案謎團。
紐約市曼哈頓區17日晚間造成29傷的爆炸事件,至今未有組織或個人坦承犯行,相關當局亦無法鎖定幕後兇嫌。《紐約時報》報導,當局目前已確認兩枚在曼哈頓發現的炸彈,都是出自同人之手的土製「壓力鍋炸彈」,然其構造之精細在美國本土案例中卻是相當罕見。
17日晚間的紐約市爆炸事件,發生在曼哈頓的卻爾西區,一枚土製炸彈在當地的西23街爆炸,造成29人輕重傷;隨後紐約警方亦在四個街區之外的西27街,發現第二枚類似構型、但還未引爆的爆裂物。
《紐約時報》披露,在曼哈頓發現的這兩枚炸彈都是土製的壓力鍋炸彈,其組成皆為壓力鍋(炸彈本體)、鋼珠破片(人員殺傷用)、耶誕燈飾(引爆裝置)以及折疊式手機(定時裝置);同日稍早,紐約市南方130公里的紐澤西州濱海公園也發生了爆炸事件,當時美國海軍陸戰隊隊正於該地舉行慈善路跑,所幸炸彈並未造成人員傷亡。
負責偵辦的FBI目前高度懷疑三枚結構類似的炸彈,都出自同一人之手,但截至目前為止,在爆炸案後的48小時之內,當局仍未能確認攻擊的可能動機,亦還沒能鎖定任何的可能嫌犯與組織。
過去美國也曾在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見證過土製壓力鍋炸彈的殺傷力。當時發起攻擊的沙尼耶夫兄弟(Tamerlan & Dzhokhar Tsarnaev),根據蓋達組織的線上教學,在自家中自製了兩枚壓力鍋炸彈,並放置在波士頓馬拉松的終點附近,造成了3人死亡、180受傷的慘劇,一時之間震撼全美。
而這一次在曼哈頓的炸彈雖未造成更嚴重的傷亡,但其使用的裝置卻比過往更為精細,犯案的手法也更不著痕跡。《紐約時報》引述調查單位私下的說法,過往在美國本土所發現的土製爆裂物,其內容物多以黑火藥、普通保險絲為構成,但曼哈頓所發現的爆裂物中卻有精準的定時器裝置,炸彈內大量的鋼珠、破片,亦是以「最大人員殺傷」為目的,手段與裝置的精準,「無疑是行家所為。」
曼哈頓爆炸案發生後,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雖曾於周六表示,「爆炸案動機為名,但無法證明與恐攻有關」,但隨後於周日介入現場視察的紐約州長庫默(Andrew Cuomo)卻表達了更強硬的立場,直稱該起事件「就是恐怖攻擊」。
由於目前兇手仍然在逃,為了維持民心與公共安全,紐約州政府也緊急調度超過1,000名警力前進支援紐約市,同時庫默州長亦動員國民兵,戍衛地區的各大交通樞紐,市中心亦可見全副武裝的反恐特警與巡邏警隊的來回巡弋。但截至目前,大批調查動員皆還未發現有效事證,而驚魂紐約市的爆炸事件也仍陷於重重謎團。
|
【2016.09.19 英國】 大本鐘前的救生衣
|
#救生衣
2016年9月19日,超過兩千五百副救生衣,被整齊地放在倫敦地標——大本鐘(Big Ben)——前的國會廣場。
這些救生衣來自於土耳其、希臘邊界的海上難民。它們都是過去一年多來,聯合國難民署(UNHCR)與無國界醫生(MSF)等眾多人道救援團隊在愛琴海上所拾獲的,之所以會出現在倫敦市區,是眾多NGO為了隔空對大西洋彼岸、正於紐約聯合國大會上侃侃發言的各國領袖,所作的無言抗議。
為了回應難以收尾的難民問題,聯合國19日也於紐約召開國際難民會議,並結合各國領袖提出《紐約難民宣言》(New York Declaration for Refugees)——但在這份宣言中,國際領袖們除了「再三強調對難民問題的重視」,文字間卻未提出任何具體的數字或政策承諾。
目前全世界約有兩千一百萬名「已註冊難民」——但因戰爭、迫害、貧窮問題而「被迫流離失所者」(forcibly displaced people)卻超過六千五百萬人——根據聯合國難民署原本的計劃,若是國際間能取得安置與經費共識,未來或將以每年安置10%總難民數為目標,以求有效解決跨國難民潮的人流問題;但這項計畫並未獲得各國的青睞,先進國家中又以澳洲、英國等的反對聲浪最為強烈。
不過,亦有聲量認為,《紐約難民宣言》已是聯合國繼1951年通過《難民地位公約》之後,近60多年來最重要的難民政策宣示,儘管在實質政策方面進展有限,但在各國一片疑外聲浪之際,此一宣示「聊勝於無」,至少仍確認了難民問題的政治位置而有所意義。
|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