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都的寓意:京都.咒術.生與死
「遷都」最近在台灣好像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的確,長久以來的南北失衡,似乎可以靠首都移轉這帖白虎湯來改善台灣頭重腳輕的體質;而如果總統府或是其他行政機關搬到了我們自己居住的城市,好像也會帶動房地產發展,看來百利而無一害。不過,遷都並不是個簡單的工程,光是從博愛特區搬到大直的國防部就花了幾個億,更別說是「遷都」背後,那龐大社會成本跟利益的衝突了。
日本也經歷過這種艱困的遷都大工程。許多人都知道最早日本的首都不在東京,而是明治維新後,從京都遷都而來的。而這個台灣人喜歡造訪、名勝古蹟遍布的千年古都,在建立之前,其實有一段頗為離奇的故事。
或許從今日回頭看這段故事,不會對於它的離奇感到這麼陌生——台灣總統才選完不久,馬上就有一堆的王祿仔跟騙仙仔手裡拿著羅庚,在電視上念念有詞地說蔡英文爸爸的墳墓如何左青龍右白虎,國民黨黨部又是怎麼正面地被隔壁的宮廟飛簷對到,所以破了朱立倫的官運之類。我們一方面好奇這些事後的「鐵口直斷」怎麼不在選前就出來表演,一方面不解在這個連猴子都已經上過天空的時代,怎麼還有人相信殺豬公水準的怪力亂神。
更何況一千多年前的東方小國啊。
「京都」一詞來自中國,指的是皇帝所在的王朝首都,所以「京都」二字其實只是通稱;而京都真正正式的名稱叫作「平安京」,建立於西元794年。有趣的是,因為「京都」源自中國對首都的通稱,因此中國舊日王朝首都的「洛陽」,也常被借用作為京都的雅稱——在過去,從地方上京就稱為「上洛」;而今天的京都也還存在著「洛北」、「洛東」等地理概念。
在桓武天皇建立平安京之前,日本幾乎只要每換一任天皇就會換一次首都,甚至還有任期內換過四次首都的強者。那是一個沒有堆高機、沒有卡車、更沒有水泥和怪手的時代。就算在今日,任何一個先進國家要遷都,都將是一個浩大的工事,而當時只是一個東洋落後小國的日本,卻保持了這種勞民傷財的習慣。雖然因為缺乏先進造房技術,以致民宅建築的耐用年數不長是人民能快速遷居的一個理由,但是再怎麼樣,首都建設都需要進行最低限度的城市規劃,而天皇等皇族又總不能住在茅房草屋裡,皇宮等官方建築勢必對國家財政造成極大的負擔。
那日本為什麼還要一直重覆這種吃力不討好的習慣?
很簡單。因為恐懼和迷信。
神社跟佛寺是日本(京都尤其)的重要文化資產。但是只要仔細一看,就可以發現日本常常有動輒數百年,甚至千年歷史的佛寺。不過,雖然也有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存最古老的神社宇治上神社等例子,但正如歷史悠久的伊勢神宮,每隔二十年固定重建,被稱為「式年遷宮」的文化崇尚清淨、認為神會居住在潔淨之處的神道信仰,也因此日本有許多神社會在經過一段時間後,重建整個神殿。2013年的伊勢神宮遷宮儀式就花費高達日幣550億元。
如果潔淨、光明是神聖跟生命力的象徵,那麼反過來說,污穢、黑暗自然就是邪惡跟恐怖的代表。
而最大的黑暗和污穢就是死亡。
除了神道理解的生命的重生,神社建築的式年遷宮儀式,也投射出日本農耕民族的對豐饒且生生不息的土地的中心思想。可是,人終究會死;相對於清淨和生命力,死亡帶來的自然是一種邪惡的負能量了。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不,是生前越偉大,那麼死亡時的負能量當然也越大。也因為這樣,身為一國之君的天皇或是大人物在死後,所承載的負能量自然讓人心生恐懼。這就是日本早期時時遷都的理由。
那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對黑暗和污穢的恐懼消失了,也停止了這種勞民傷財的大移動呢?
佛教和陰陽道、風水等尖端科技傳入之際。
沒錯,當時這些就是尖端科技。連現在都有人相信選上總統是因為門口的樹長相如何了,更何況當時那個時代,這些根本就是超先進大國來的最新科學。
在佛教慢慢滲透日本後,日本人學會了用「供養」的方式來對付死亡的負能量,順便保護國家,因此開始建立佛寺跟大佛雕像。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建立東大寺大佛的聖武天皇,可能是因為其皇后崛起的過程中,殺了太多政敵,就算建立了許多的佛教機構依然無法壓制「冤親債主」的負能量,所以最後還是像跑路般地搬了四次首都。
佛教、陰陽道跟風水終於讓日本不再漂泊,最後定都於平安京。但是,京都其實還是個核子反應爐等級的迷信之都。
首先,先來看看京都四週的地形。京都本身就是個「四神相應」的咒術之都,由東方鴨川的青龍、西邊山陰道的白虎、南方巨椋池(1940年代被填成耕地)的朱雀、北方船岡山的玄武所形成的「四神」。此外,「鬼門」方向(東北方)被佛教聖地比叡山的延曆寺鎮住,與「鬼門」對應的「裏鬼門」(西南方)則由石清水八幡宮來守護京都。更有趣的是,桓武天皇其實在遷都京都之前,曾經將首都設在新建的長岡京,但住不到十年桓武天皇就急著搬到京都,且在京都佈下層層的咒術防線,讓人懷疑他是不是想要躲避某個大魔王......
這個大魔王就是他的親弟弟早良親王。
早良親王原本早已出家為僧,但桓武天皇在「壯年末期」登基(約莫四十幾歲)時兒子年幼,因為擔心「父老子幼」可能帶來的政治危機,所以命令早良親王還俗,並立其為皇太子,成為協助未來皇室順利接的中繼投手。
但是人性可怕之處,就在於天皇日日看著自己兒子長大,反而就越看自己叫回來準備代班的弟弟越不順眼。於是就在長岡京修建的過程,桓武天皇隨便找了個理由,指控早良親王涉嫌謀反、拔了他的爵位,並下令流放到大阪附近的淡路島。早良親王則覺得自己根本對哥哥忠心無二,又沒有後代可威脅皇位,被這樣修理備感羞辱,憤恨交加地竟然在流放途中就絕食而死。
早良親王死了之後,桓武天皇的生活頓時滿滿的都是「負能量」——一下子皇太子重病、一下子老婆死掉,最後連自己的媽媽都病死了,全國還陷入洪患跟疫病大流行的恐慌裡。當時所有的人,都覺得這些災難就是早良親王的怨靈所為;為避開咀咒,桓武天皇因此拋下建好不到十年的長岡京,倉皇躲進了京都。
六年之後,桓武天皇甚至為早良親王平反,並追封他為崇道天皇。後代人也為了早良親王建立了崇道神社,也正如你所猜的,它就位於京都的東北方鬼門方向。
不知道是不是安倍晴明等陰陽師真的功力超凡,不像最近台灣出來騙吃拐X的王祿仔(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日本神怪電影「陰陽師」,也可以到奉祀史上最有名的陰陽師——安倍晴明——的晴明神社去朝聖一番。),京都雖然還是有百鬼夜行等妖魔跳樑的民間傳承,但她卻穩坐日本首都地位,長達一千多年。直到今天,日本的首都到底是是東京,還是京都,依舊是個耐人尋味的爭議。
雖然東京周圍早就被稱為「首都圈」,而東京都內的高速公路也叫「首都高」,天皇也早就搬到東京千代田區的皇居了。但是如果就成文主義的觀點來看,桓武天皇曾下旨,明確地將京都定為日本的首都,但至今並沒有任何一條「定東京為首都」的成文法。明治天皇當時也只是「行幸」江戶,而將之改名東京,卻並未發表任何遷都的命令;而從德川時代的近三百年以江戶作為政治中心,未曾影響京都的首都地位來看,「實際政治的運行中心」其實也不一定是日本首都的唯一定義。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京都人,除了因京都千年歷史感到自豪外,多少存在「現在京都還是日本之都」的驕傲感。就算歲月流轉、場所變動,甚至改朝換代,只要住民們不忘記歷史和認同,遷不遷都其實沒那麼重要。在他們的心裡,京都永遠會是日本的中心、永遠是他們的驕傲。
台灣也是。
留言